6歲孩子不聽話如何教育?
一個14歲的孩子由于調皮被批評,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母親看到兒子這樣,非常生氣,就把他抱起來,但他仍躺在地上打滾,母親就揍了他。媽媽把他抱起來之后,迅速離開了家。
在外面快走了一個小時,孩子才緩過神來,回房間睡覺。當時孩子的媽媽非常生氣,把孩子的被子扔在了地上,隨后把門反鎖了。孩子在房間里一直哭,“好幾次了,都不開門。”后來媽媽還是妥協了,給孩子買了個手機。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沉迷于手機的孩子很難在學習上進行持續的、深入的思考;而沒有深入思考,淺嘗輒止是無益于掌握高難度內容的。
◆ 占用寶貴的時間
孩子學習之余的時間并不多,有些孩子把碎片時間用來看幾頁課外書、做幾個健身運動、跟爸媽聊聊天說說話,有些孩子見縫插針一有時間就想拿起手機,而一拿起手機就再難放下。越玩越想玩,越不想轉換頻道進入學習狀態,于是,手機便成了孩子的最好不玩的玩具。當孩子想玩手機時,手機便不再是玩具。
◆ 父母需警惕
“手機奪”的大數據
兒童上網成癮、低齡近視患者
孩子沉迷手機的兩大問題是家長影響的,一是家長影響
● 孩子沉迷手機,追求便捷,喜歡電子產品,是促進孩子成長的內在改變。
二是因為家長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
●
很多家長一邊教育孩子要文明用語,但自己卻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看電視,給孩子樹立了不好的榜樣。
●
家長做到該做的事,不管孩子做什么,別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要認真傾聽,不要隨意敷衍,當孩子給你一個問題時,一定要認真聽完孩子的問題,不要急于給他灌輸答案。
●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耐心地輔導他們,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培養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
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孩子你很愛他。
●
當孩子取得成績時,家長不要忘記給孩子肯定和鼓勵。
03
家長要用“打”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代替打罵孩子
當孩子犯錯時,很多家長習慣性地用打罵孩子來解決問題,特別是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用打的方式解決問題,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方式。
因為打罵孩子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內心產生怨恨和恐懼,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厭惡感,對自己沒有信心。
其實,用“打”來解決問題,效果并不好,反而會更加讓孩子討厭自己,打孩子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04
“打”這個方法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非常容易“打”的傳統,就是對孩子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傷害,當孩子的肉體出現疼痛感,或者是身體出現不適感的時候,孩子就會通過“打”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疼痛感,但是這樣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
1身體上的疼痛,讓孩子變得自卑
打孩子的行為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也會長時間的在肉體上,在面對父母的時候,這種方式其實是非常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
如果說經常打罵孩子的話,孩子會變得自卑,自我的認知會受到影響,甚至還會出現在以后的人生中會出現諸多的問題,甚至會讓孩子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行為。
而且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不聽話,對于父母的打罵會非常的不理解,對于父母的話會非常的敏感,甚至會因為父母的”教育”而變得越來越沉默不語。
孩子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弱,家長也是后悔莫能,到底怎么才能讓孩子長記住父母的打罵呢?
家長要正確的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1、家長應該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也會非常的生氣,但是家長們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只有當孩子情緒變得穩定之后,他們才能夠冷靜理智地和父母進行溝通。
2、要對孩子多鼓勵和欣賞
父母如果對孩子多有寵愛,那么孩子就不會輕易地被情緒所控制,孩子也會把家長的這種行為看作是一種”錯誤行為”。所以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欣賞,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健康地成長。
3、家長應該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當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懂得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不是采取強硬的方式來壓制孩子。孩子想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和關注,那么就需要得到家長的認可和認可。孩子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從而更加愿意向父母傾訴自己的內心想法。
其實孩子的情緒變化和性格還是很有一定的關系的,家長們應該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多抽時間和孩子相處,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