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才能讓孩子把父母當成朋友?
案例1: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讀六年級的孩子,最近出現了叛逆的情況。
在五年級的時候,孩子開始變得特別自我,喜歡跟同學結伴出去玩,回家就一頭扎進自己的房間里,甚至抽煙喝酒,完全不知道他在學校過的是什么生活。
但他總覺得學習還可以,可是成績就是上不去,所以父母就覺得他在外面結交了一些不好的朋友,回家也是對他一點都不滿意。
成績出來后,孩子又開始叛逆,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除了吃飯、上廁所,就是翻翻書,看看劇,不出門也不說話,父母問一句就答一句,或者沉默不語。
爸媽只要一提學習,就開始發脾氣,家里人就會說:一天到晚吃飯時在干什么?學習就在這里發呆?有時候父母批評孩子,他們就會說:你還在玩,沒看見我在學習嗎?有時候你在玩游戲,我卻說看小說,不是在看電影,就是在玩手機,怎么就不聽呢?
這樣的溝通怎么會得到孩子的配合呢?
因為孩子已經在對父母的溝通方式進行了思考,如果父母總是去對孩子進行說教,孩子們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溝通時不但沒有以談心的方式,而是一味地說教,父母們沒有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出發,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們很反感,所以當父母們與孩子溝通時,就出現了溝通不暢的情況。
父母們應該如何改變自己,使親子溝通變得有效呢?
第一個方法:學會換種方式,換種角度看問題
其實換種方式可以達到溝通的一個目的,父母們可以嘗試換一種方式去和孩子溝通,比如說,看到孩子玩游戲正打的興頭,想要開口叫孩子的時候,可以直接說:“兒子,快來和爸爸說說說游戲的內容。”
因為想要讓孩子去感受到溝通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會產生溝通的障礙,導致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大,孩子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這個時候,父母們就要轉變一下思維了,如果能夠直接用一種換一種溝通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那就會讓彼此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順暢,也能夠讓孩子理解父母,從而更愿意和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
02
和孩子制定一個溝通的目標
當和孩子溝通時,父母們需要注意的是,制定一個溝通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能夠有自己的目標,并且能夠將自己的目標進行一個細分。
首先是希望孩子能夠理解自己的目標,因為目標就是孩子的燈塔。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會覺得父母是把自己當做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而是更加的去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后從內心開始進行糾正自己,同時也要讓孩子認可這種溝通方式的合理性。
其次是父母和孩子建立一個溝通的目標,
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目標,同時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就需要去認真的傾聽,去了解,孩子究竟在想要什么,這種情況下,父母要避免犯哪些錯誤。
第三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
孩子愿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就要認真去傾聽,在傾聽的過程中,不要打斷孩子說話,要耐心的去聽孩子講完,在聽完之后,再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果這樣的話,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時候,會更加自信,更加的自我約束。
就算父母說的話不一定對,不能說的很有道理,也要學會做一個傾聽者,讓孩子知道自己哪里做錯了,不要總是指責孩子,讓孩子愿意去思考,愿意去改正。
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可以變好,但是孩子的事情卻并沒有變好,因此很多父母總是會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很容易脫口而出,責備孩子。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多事情都不懂,并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父母罵他,打他,他是不懂的,當他做錯的時候,父母就會罵他,所以他就會覺得父母在罵自己,在否定自己。
★ “否定式教育”就像是一只老虎
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批評孩子的同時,孩子也會因為害怕父母,而不敢承認錯誤。
這樣的成長環境也讓孩子逐漸失去了自我,他們不會去主動承認錯誤,因為害怕父母會打罵自己,于是就會選擇了隱瞞,自己犯了錯,用說謊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孩子的謊言有時候是模仿出來的,有時候也是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想法,他們不會去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總會覺得父母沒有發現自己的謊言,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把說謊的理由”擴大”,
從而導致自己在長大之后,也不愿意與父母坦白自己的錯誤。
“否定式教育”,對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否定式教育”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1、孩子會變得自卑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對于父母的教育,是最為依賴于父母的,當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行為給予建議的時候,孩子就會感覺到父母對于自己的否定,所以孩子就會不斷的去嘗試,孩子也會一直渴望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