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叛逆期怎么辦?
本周六我們又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考驗。那段時間從外面幼兒園到家里,聽見鄰居說母子倆還有話要講。
早上起床穿得有點快,晚上回了家里,媽媽去叫醒,兒子就來敲門,說著媽媽喂飯,孩子說著媽媽,媽媽去收拾碗筷,完全不用媽媽的叨叨。
我說了一句,你怎么這么懶,好,媽媽收拾碗筷。
兒子反駁說我為什么不用你幫忙,剛開始弟弟可以做得很好,我做。
但是弟弟說他不用你幫忙,只是讓他自己做。
后來實在沒辦法了,我們也就放棄了。
不過后來弟弟自己的作業真的做得很好,我也就懶得收拾,偶爾還會幫他掃一下,但是沒想到,兒子自己當成了家務工。
直到那次,我才發現,我們成年人,生活的不易,往往是因為我們不愿意去讓孩子做,讓孩子勞動,然而,孩子卻非常討厭我們。
02
勞動太枯燥
曾有一位老師抱怨說:
如果說我是一個廚師,我對工作充滿熱情,我熱愛生活,我不想做這種毫無例外的職業,但是孩子就是不愿意做這種毫無目的性的勞動,反而是更喜歡和我一起做,比如給我做饅頭,就更愿意給我做很多。
我說,媽媽是從我小時候就告訴你,做什么都要先看重結果,如果你再認真一些,那么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也能應付得來。
當孩子愛上洗碗、切菜、掃地,那些他覺得有意義的事情,他就不會只要安逸的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最后,孩子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懂得用自己的大腦思考,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這樣,作為父母一定要尊重他的決定,即使他做不好,也要讓他自己承擔,只要他決定了就會去做。
如果父母的選擇對,那他就不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因為孩子是有思想的人,不會因為父母的決定,就失去自我的概念。
《影響力》
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孩子是會模仿父母的行為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做出一些相應的行為。
所以,我們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在孩子想要別人取外號的時候,先去拒絕。
父母的這種行為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示范,孩子也會因此而去模仿。
那么,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引導孩子呢?
引導孩子
這個很簡單,只需要父母自己就能做到。
首先,父母要先改掉自己“看”手機的習慣。
作為家長,我們的作用就是要向孩子展現出我們的“功力”。
告訴孩子手機的正確用途,可以適當玩一些益智類的游戲,如益智類的游戲,可以讓孩子對知識有所了解。
然后,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玩一些手機游戲,讓孩子明白手機只是一個通訊工具,不可能做到完全禁止。
最后,我們需要給孩子立規矩,尤其是要在孩子的這個問題上,給孩子立規矩,所以當孩子不能夠遵守規矩時,我們一定要溫柔但堅定的執行。
同時,要對孩子使用手機做出規定,這樣孩子就不會出現抵觸心理,畢竟這種“約束力”也是來自于父母的愛。
我們還可以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比如當孩子玩手機時間超過了規定時間后,父母要堅定的讓孩子去把手機還給自己,或者跟孩子一起商量,做完作業后可以玩多久的手機,但是父母要嚴格規定好孩子的玩手機的時間,一旦超時,將失去玩手機的機會,父母也要做出一定的懲罰。
這樣既讓孩子能夠明白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又能夠讓孩子做到真正的理性。
第二、使用電子產品的規則制定。
我們可以把孩子每天玩電子產品的時間約定時間作為“君子協議”,每天控制在兩小時內,作為懲罰,不能超過半小時,否則要給予一定的懲罰。
不僅如此,當孩子完成作業后,還要給予一定的獎勵,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作為家長,我們要想讓孩子不沉迷手機,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孩子找到除了手機之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第三、盡可能多的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
大多數孩子之所以沉迷于手機,都是因為沒有家人的陪伴。如果家長能夠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玩,在一起游戲,那么不僅能夠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能夠讓孩子減少對手機的依賴感。
所以,在玩手機這件事情上,家長一定要起到帶頭作用,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家人也經常玩手機。
如果父母能夠放下手機,多和孩子進行親子游戲互動,那么孩子也會更加愿意放下手機,那么也就不會對手機有過度沉迷了。
所以,如果你在孩子面前一刻也離不開手機,那么,孩子看到了,自然也會跟著學,也會希望你能夠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機。
本文由育兒的那些事兒原創,歡迎關注我,帶你一起長知識!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