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兒子
兒子正處于青春期,心里很叛逆,經常會跟我念叨學習如何如何如何難管。兒子上初中之后,兒子的成績忽高忽低,還不愛學習,加上由于學習不好,他經常受老師批評,所以,他就不聽老師的話,老師經常說他笨。
我和兒子他爸沒少罵他,就是見他哪兒也不對,誰的話都不聽。
看到兒子這樣,他和我們兩個很生氣,很焦慮,就想出了各種辦法。
“他對自己的學習不自信,那時候就要匡威助威,我們一起幫他。”
“他喜歡打游戲,我們就支持他打,他學習不好,我們就幫他一起找原因,幫他調整,找到他能堅持的方法。”
“那時候,他學習還挺好的,也比較貪玩,有時候他作業不寫,或者考試成績不理想,老師都會幫他找原因。”
“但是,我都不會去指責他,只會找到他的缺點,幫他改進,鼓勵他。后來,他考了八十多分,我就不去指責了,只是說‘你盡力就好,考一百分也是說明你很優秀,不要驕傲。’”
“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自己付出了努力的結果,所以不計較,結果得償所愿,你看到了他在努力的過程中,自己的努力,是有價值的,對嗎?”
“是的。”兒子說。
“你花了這么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結果是不一樣的。現在你努力學習,結果只是檢驗你自己學習成果的一個結果,如果這個結果是你自己根據努力表現的結果來進行的,那你的努力就是你的一個成就。”
“是的,我兒子成績很優秀,但是我和他爸爸從來不會責怪他,我總是幫他分析。”
“嗯,我們會做兒子喜歡吃的糖醋里脊菜,比如說一塊香腸,兒子會說,爸爸你做得特別好吃,我覺得你特別喜歡吃。”
“對啊,你感覺到了。”
“是的,爸爸媽媽特別喜歡吃香腸。”
“但是,如果讓我吃香腸,我會很難受。”
“我知道你的感受,因為我也很想吃,我也想吃。”
孩子意識到,他的情緒是被允許的。
這件事情其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跟孩子說:“這個月齡小朋友不吃飯,肯定是餓的,或者是沒有得到過家人的重視。”
他點頭同意了,然后我接著說:“那我們可以怎么辦呢?”
“我可不可以繼續吃甜餅。”
“行,我可不可以再給你做一次。”他哭了一會,“我真的不能吃甜餅,所以媽媽可不可以再給你做一次。”
當孩子吃飽了,他又開始吃的津津有味,自然也不會再有什么叛逆期。
3、不說教
停止說教,給他示范,舉個例子,媽媽教寶寶走路的時候,不要讓寶寶看到自己的腳在左邊,然后把腳放到右邊。
不要說“你不要走,我就不讓你走,你走吧!”
嘗試用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但是不要用責備的語氣,而是讓他站在自己的腿上,把腿放到左邊,再用雙手扶著走,避免寶寶摔跤。
4、不催促
催促會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我的事我可以自己做主。
媽媽催促,會使得孩子缺乏做事的內在動力,但催促,卻會給孩子的行為設置界限,讓孩子被動等待。
比如,媽媽邊催促邊和寶寶說話:“寶寶,快點快點呀!”
寶寶心里會想,我不邊寫作業邊玩,媽媽會催我寫嗎?
或者,當媽媽指著寫作業本上的一題時,他就會想:媽媽,我為什么要這么做呀?是不是我不夠好,寫作業太慢了?
亦或者,媽媽會說:“你怎么寫作業這么慢呢?別磨蹭了!”
……………
不少媽媽總是催促著孩子寫作業,卻不知道,越是催促,孩子的表現反而越差。很多孩子在面對媽媽的吼叫時,表現得更加內向、自卑、膽小,甚至還有的孩子和媽媽“頂嘴”,這是因為媽媽在“管教”孩子,可是吼叫的結果是,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越來越叛逆。
媽媽的吼叫,是孩子的“負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我家孩子太磨蹭了,明明半個小時就能寫完的作業,他非要拖到兩個小時,前一秒還在高高興地和我討價還價,后一秒鐘哈哈大笑;如果這時候叫他去做作業,他就不樂意了,喊叫趕緊去寫。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即消極情緒對人造成的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痛苦。
也就是說,媽媽如果用吼叫來管教孩子,孩子很容易接受并且也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或者變得更加叛逆。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