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上大學后才突然叛逆,這是青春期滯后嗎?
案例:女兒今年剛上大一,上大學之前她很乖巧、學習優異、行為舉止很規矩,可是上大學之后就仿佛突然變了一個人,裝著、打扮、變得時尚,平時也經常晚歸,甚至期末考還掛科,即使在家也是一直抱著手機,不怎么跟父母親交流,跟她說她也是很敷衍的態度、行為照舊該怎么辦?
第一,他女兒應該認為她自己長大了,那所以她的表現要跟上大學前不一樣,包括裝扮、打扮、衣著等等的,甚至可能去找朋友玩,所以可能常常晚歸,成績也不像以前那么重視,這是非常常見。
第二,最好能夠慢慢的放手,要知道孩子都是會長大的,你不可能拿條繩子圈在她那邊,讓她走東就走東、走西就走西,那個是不可能的。
第三,父母親也要跟他建立起一些比較平行式的對話平臺,換句話說,女兒也已經長大成人,她應該會覺得你們要把它當成大人看,在生活上面除了念書以外,怎么兼顧到可以去參加社團活動,或是跟朋友互動,不要讓成績掛了鴨蛋或是不及格,
第四,家長不妨跟子女建立三明治表達法,先肯定、再提醒、在鼓勵,肯定她的衣著打扮,然后提醒她要注意成績,平常出入要報備、提醒,然后第三個可以多鼓勵她繼續努力,加油,我想這樣可以達到良好的溝通目標。
若以傳統青春期定義,初中開始大概十二到十三歲,一直到高中結束大約十八歲,所以計算時間青春期六到七年,
但現今醫學證實,其實青春期是提前兩到三年,也就是大概十歲開始,可是心理成熟卻延后六到七年,也就是說女生在二十四歲,男生大概在二十五歲,青春其才宣告結束,所以青春期的時間長達了十到十五年,這也是現在家長應該注意的。
二、孩子變得內向、敏感,會是抑郁癥嗎?
案例:某高二男生喜歡宅在家,而且脾氣越來越差,常常因為一些近乎微小的事情而焦躁、發怒,與家人關系也日漸疏遠,每次溝通都很容易爆發新的口角及矛盾,久而久之溝通就越來越少了,老師反映他在學校不喜歡表現自己,也不喜歡和同學接觸,這會是抑郁癥嗎?
首先第一個回答,什么叫做抑郁癥,也是要治療的。
抑郁癥其實有下列九大癥狀:
1.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很抑郁
心情低落不是只是說單純的心情不好而已,它可能是以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坐立難安,這些都可能是心情低落的癥狀。
2.對日常生活皆失去興趣
抑郁癥第二個主要癥狀就是興趣缺失,原本喜歡的事情,現在都提不起勁來去做,以上兩大癥狀必須要符合一個才行。
3.體重減輕或體重上升
抑郁是一種情緒狀態,所以和飲食行為密切相關,有些人抑郁的時候會廋,而且瘦得很厲害;此外有些人是變得很愛吃。抑郁癥的患者大腦中血清素的量較低,而特定類型血清素受體(5HT-2c)與食欲有關,因此抑郁的情緒也會影響食欲。
4.失眠或過度睡眠
抑郁是引起失眠常見的原因。有的患者會很早醒過來,然后一醒過來,就再也不能入睡,只覺得心煩氣躁,心情惡劣,然后會想到接下來的一天又要開始了,不知道如何把這些時段給打發掉,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
有的則常常會發現其他人都還依然安睡,而只有自己獨自醒著,而感覺到空虛與寂寞。
5.精神運動激昂或遲滯
患抑郁癥的人,會感覺思考變慢、說話變慢,或者感到世界運轉的速度很快,自己卻跟不上。
6.疲勞或失去活力
患抑郁癥的人,會失去生活的動力,慢慢的體力會嚴重耗損,變得很沒有精神,很沒有元氣。不只是心里上沒有力氣,連身體也跟著變得沒有力氣了。
7.無價值感或過度的罪惡感
患抑郁癥的人經常感覺到罪惡感。覺得自己做錯事情,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
8.思考力、注意力減退或容易猶豫不決
患抑郁癥的人思考變得很容易猶豫,沒有辦法去下定決定,一件事情要想非常的久,然后還是沒有辦法下定論。
9.反復地想到死亡或有自殺意念、企圖自殺等情形,
如果連續五周有五項癥狀以上,特別是一、二項是核心癥狀,有一項那就表示達到抑郁癥一定要治療的程度,就要加以注意,那是腦的急性內分泌失調,一定要找精神醫療的專業團隊來加以改善處理。
其實高二應該是在青春期中最大的情緒風暴期,因為這時候腦部的情緒系統與這個邊緣系統非常的強勢,而理性的前額葉大腦這時候相對比較弱勢,脾氣是會不穩定、會越來越差,會容易焦躁、發怒。
在青春期的階段,他也是尋求自我定位的時候,可能人際關系會出現的起起伏伏、不穩定的現象,建議在這個階段里面,家長也可以跟學校聯絡,比如說學校的老師、或者是輔導師都可以加以運用,然后一起來協助孩子,來了解他面對、接受、處理狀況,讓孩子的身心狀況穩定,免得影響到他學習進度和生活狀況。
所以再次提醒,抑郁癥不等于抑郁的情緒,要會區分。
三、孩子一直跟著家長唱反調,應該怎么解決呢?
案例:兒子今年馬上升高一了,可是他最近非常喜歡和我對著干,讓他去上補習班,他不去報了班也經常翹課,平時對話的時候還一直跟我唱反調,好話都說盡了,態度也沒有改變,明明在學校表現還挺正常的,為什么在家這么反常呢?
第一,青春期也是父母親最頭痛的時候,因為孩子在這個時候是所謂轉大人,第二性征出現,對父母親有沒有肯定他很敏感,也會喜歡的表達意見,有時候就會讓父母親覺得在做對唱反調,
那這部分大人也要調整態度,改用平行式朋友式的同高原則,可以在互動中多加的肯定、支持跟陪伴,溝通沖突就可以減少,那他也愿意常?;氐郊?,然后來跟你良好的進行對話或是意見的交換,
十五、六歲的青少年在衣著、音樂或交朋友等等這些行為上面和父母、唱反調,可能會讓家長感到驚恐,但這真的不是叛逆的表現,這是一種獨特大腦的一種狀況,如果能夠了解了,就會更理解孩子這些情緒的反差。
四、孩子對家長和老師產生抵觸的情緒,怎么辦?
案例:孩子高二,父母在外打工,這次回來一看,孩子的變化非常巨大,他染了頭發、戴紅色的眼鏡,也不愿意再穿我買的衣服了,要自己買,除了外在形象,他也從一個乖寶寶變成一個晚回家,甚至曠課的學生,還對老師及家長產生了抵觸的情緒,軟硬兼施、毫無作用,這種情況該怎么解決呢?
高二確實是在俗稱的青春叛逆期的階段,他們確實有這一種想要呈現自己長大的,然后應該在生活的許多狀況,包括外形上面,要表現要讓人家注意,我已經是大人的階段,所以這時候他會染頭發、戴特別的眼鏡,然后生活上面認為自己有自己的步調,甚至也不去關心學業,這個是很容易產生的。
如果要碰到這些問題,因為你們在外面打工,平常的時候你就是要懂得學習投資時間跟孩子互動、相處、交流,比如說每一天一定要用適當的視頻談心,而不是僅寄錢回來。
因為現在不加以關心注意,以后可能就要花更大筆的金錢或者是時間來處理它產生的問題跟狀況,所以也再一次的提醒、補充,當你的乖寶寶變臉變成了另外一個讓你頭疼的一種狀況,其實代表宣告他已經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