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和叛逆期的孩子較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是為了不教。所以“教”是為了不教。我們應該感謝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路走來所接受的愛、教育和引導。
我們都知道孩子有叛逆期,但是很多時候“不管教”會更好一些。我們要學會去區分“不管教”和“不管教”,在培養孩子方面,我們應該怎么做?
1、不與孩子較勁
在一個管教比較多,也比較特殊的時期,父母首先應該關注的,就是孩子的心理,而不要過于計較與孩子的親子關系。如果親子關系緊張,父母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及時引導孩子的心理成長,這種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要管控孩子
說實話,做父母的不應該時刻都在孩子身邊,要做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孩子的敵人。如果孩子與父母在一起,偶爾有不愉快的情緒,或是被父母冤枉了,或者是被同學孤立了,這些都不應該被視為一種糟糕的事情。作為父母的我們需要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這些事情,孩子雖然沒有成熟的情感,但是,也同樣需要對他人的情緒負責。
3、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面前,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注意言行舉止,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如果大人成天玩手機,那么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在他們的眼里,爸爸就是一個玩手機的家伙,家里的其他人也都不愛學習,孩子自然也會厭惡學習。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家長玩的更要多,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家長的影響是最為明顯的,如果家里面父母都沉迷于玩手機,那么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就會被吸引,他們自然也就會把心思全部集中在學習上。所以說,想要孩子改掉玩手機的壞習慣,家長首先應該改掉自己愛玩手機的毛病,并且還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如何改掉孩子愛玩手機的毛病
1、 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的行為對于孩子來說,是耳濡目染的,也是耳濡目染的。很多父母喜歡玩手機,見機已耳濡目染,也就對手機不感興趣,甚至比孩子對手機更加沉迷。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盡量不要做一個愛玩手機的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家長的行為習慣也會影響到孩子。
2、 家長對孩子的錯誤教育和錯誤教育應該及時進行糾正
如果家長只知道一味地讓孩子不要玩手機,而不加以管教,那么孩子就會越來越不聽話,想玩就玩,想玩就玩,因此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自己玩手機很快樂,根本不用管,只要玩就行了。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因為長時間的禁果效應,導致孩子慢慢的不想學習,變得貪玩,貪玩。
3、 家長對孩子的錯誤教育和錯誤行為要及時制止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沉迷于手機時,第一反應就是責罵,但這樣的教育是毫無作用的,反而只會讓孩子更加沉迷于手機。很多家長喜歡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但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有很多家長對此非常的贊同,他們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小李就是一個十分沉迷于手機的孩子,他每天晚上回到家都會抱著手機玩游戲,根本就不去寫作業,當父母將手機收走,小李轉身一看,就覺得自己的兒子已經放棄學習了,甚至連作業都不寫了。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是十分的生氣,但是小李卻無可奈何,于是便開始對孩子進行打罵,但是孩子卻不服氣,還是認為父母太笨了,總是打罵自己,于是開始對父母進行反抗。
當父母的打罵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孩子就會因為害怕被打罵而選擇離家出走,沒有辦法回到家里,孩子也就只能選擇了這種方式,所以家長應該多陪陪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孩子關心和支持,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1、對于叛逆期的孩子,要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對于叛逆期的孩子,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已經可以獨立,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做出一些事情,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沒有獲得父母的支持,所以父母的支持很重要。
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學會尊重孩子,學會放手,這樣孩子才會和父母之間的距離更近。
2、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隨意的否定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斷能力,所以父母不要在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就用命令的語氣去否定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平等相認,不要總是用命令的語氣去和孩子說話,讓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要多鼓勵孩子,鼓勵孩子多動手能力,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感,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是可以貢獻出社會價值的,這樣的話,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慢慢的提升,不至于在青春期的時候,變得非常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