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孩子的叛逆期?
家長與孩子溝通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個人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外界的影響,這些外界的影響可能會在某一瞬間突然發生,但是我們的思維是從這個階段開始慢慢形成的。
當然,孩子的叛逆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家長們需要注意了,如果孩子處于叛逆期的話,一定要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如何引導孩子在叛逆期間做出正確的選擇
1、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不要去打罵孩子,因為他的情緒一旦爆發可能會給事情造成嚴重的后果。
其次不要一味的去責罵孩子,因為孩子處于叛逆期,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的是錯的,更不能因為孩子調皮搗蛋而打罵他。
2、 叛逆期結束后,孩子就不會再任性了,
因為他在慢慢的長大,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慢慢的明白了事情的原因,他已經不是小時候那個依賴父母的小寶寶了。
如果這時候我們仍然按照以前的方式對待孩子,或者經常跟孩子講大道理,去逼迫孩子聽話,就會讓孩子覺得他的需求被忽視了,從而對家長產生了抗拒的心理。
所以我們不妨就先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情,讓他自己去體會一下自己所擁有的權力和職責,這樣孩子就不會有強烈的叛逆期。
3、 少一點期望
《小歡喜》中,童文潔對兒子方一凡的期望非常高,也總是說:“不可以”“一定要”。
當孩子考了98分的時候,童文潔說了這樣一番話:
“才98分,你就想考100分,豬腦子怎么就這么笨呢?”
“我看你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常常把這類的話掛在嘴邊的父母,很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導致他們覺得自己天生不是讀書的料。
要是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就會說:
“你看你才考98分,我都要崩潰了!”
“你怎么才考99分,我和你爸都是為了你好”
這樣的話語,說出口的時候,總是帶著指責的語氣,特別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我告訴童文潔:
“你自己都沒有考100分,我看你就生氣,生氣,就更糟糕!”
但是,淑芬并沒有覺得自己有多大的問題,反而是擦了重寫,“因為我覺得不是我的錯,是我太笨了?!?/p>
可是,淑芬的生氣并沒有得到舒緩,反而越來越糟糕。
她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焦慮,害怕與人交往。
而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因為她沒有正確的歸因。
心理學里說: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是在與人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
孩子早期缺乏安全感,并不是因為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是因為他們與成人之間的依戀關系沒有建立起來,沒有建立起來。
安全感的建立是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的安全感。
而安全感的建立,主要靠父母給予的。
當父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時候,對孩子來說,“自我價值”就會大大提升。
第二個方面:信任感,青春期孩子必須具備!
這個我們都知道,但是從實際行動來說,我們卻并不需要。
比如,一個青春期孩子,不寫作業,因為那時候他覺得自己就像小時候一樣,可以在游戲里肆意地發泄自己,甚至放縱自己。
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也要明白,“叛逆”這個詞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
試想一下,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孩子其實是個“小大人”的時候,心里是不是倍感舒坦?而此時此刻是不是也倍感焦慮?
第三個方面,孩子進入青春期,意味著孩子的變化很大。
比如,兩三歲的孩子,看見自己的玩具就會伸手想要拿,而此時如果我們總是阻止孩子,孩子會表現出不耐煩、發脾氣、不配合,甚至用哭鬧來對抗家長。
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意識更加強烈,對獨立的渴望也更加強烈,所以總是喜歡和家長對著干,但又十分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尊重。
于是,同事就對女兒說:“你長大了,有什么需求,都可以說出來,但是一定要有原則?!?/p>
在同事看來,女兒一向如此,于是同事決定滿足女兒的需求,結果同事發現女兒根本不領情,甚至還對同事大吼大叫,無論同事怎么說,女兒都不為所動,直接跑回房間里把門關上,而且這個行為也讓同事很生氣,所以同事就把女兒的這個行為不斷地羞辱。
同事對此感到非常傷心,她想讓女兒好好和她溝通,沒想到卻遭到了女兒的冷暴力,同時也感到很委屈,甚至說自己的女兒就算是一個很普通的人,為什么還要去討好別人?
我們經常聽到或看到父母對孩子說話時,總會說“你真笨”、“你這個孩子真沒用”、“你太內向了”,這樣的話來否定孩子的能力,然而這些否定的語言其實是一種傷害,會讓孩子變得自卑,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變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