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孩子叛逆期有什么好的方法?我
男孩十二歲,初一,十四歲,這個年紀的孩子正在經歷一個又一個令人頭疼的階段。
這個階段,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一、鼓勵孩子,尤其是對孩子性格的塑造上。
心理教育專家認為,對孩子的教育上,“寬嚴有度”是有前提的:有“規矩”的家庭,才能培養出自律、自強的孩子。
其實,“規矩”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當孩子有了不符合規矩的時候,我們也不要用“自相矛盾”來形容他們,首先要區分孩子是一種“正常人”還是“問題孩子”。
他們有的表達能力差,有的只是喜歡和別人對著干,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家長一定要正視孩子的“獨立”心理,不要把自己的焦慮、擔憂、焦慮傳遞給孩子,更不要去責怪、打擊、埋怨、埋怨孩子,這只會讓孩子更加自罪自己,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
很多時候,家長的“自相矛盾”,是因為家長的焦慮。
他們把自己的焦慮、擔心、緊張、煩躁、恐慌、焦慮等情緒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覺得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得到家長的認可。這會讓孩子在無形中降低了自信心,讓他們凡事都要以自我為中心。
當家長發現自己的情緒不對的時候,需要反思一下,是否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并且在孩子身上找到原因。
4
有的父母不愿意傾聽孩子訴說,更不會去關心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
這種不傾聽其實就是不尊重孩子,一味的逼迫孩子。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就會失去傾訴的欲望,最后慢慢的封閉自己,嚴重的,可能會造成性格內向的性格,怯懦。
5
父母和孩子溝通時不注意傾聽的習慣
很多家長因為不愿意聽孩子說話,就會對孩子有不尊重的行為。孩子做錯事,會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可以先不說的。但是,如果總是用命令的方式,或者是逼迫的方式,那就會讓孩子感覺很煩。所以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說話,聽聽孩子的意見。
6
讓孩子自由的去選擇
其實無論是什么事情,父母都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如果孩子不愿意去做,那么就不要逼迫孩子,讓他們去做,可以讓他們自己去選擇,這樣做了以后,他們會感到很開心。
7
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大事中
比如說家務的決策,孩子參與其中,比如說只要孩子參與進來,家長就可以適時的去問一問孩子,讓孩子發表意見。如果孩子表達不出自己的意見,那么就可以讓孩子去做一些他們自己覺得有難度的事情。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給孩子公開的反饋,在家庭會議中,有些孩子是不愿意接受家長的任何形式上的任何形式上的建議,因為任何形式上的建議,都會給孩子帶來反感。所以在家庭會議上,家長可以適當的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想法,然后因勢利導,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被重視,被重視。
只有當家長把孩子放在了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溝通時,孩子才會愿意打開心扉,這樣的相處方式,才會讓家長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獲得孩子的共鳴,進而讓孩子認同家長。
如何與孩子良好的溝通?
首先家長要學會傾聽,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同時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這樣才能更加理解孩子,從而讓孩子對家長敞開心扉。
其次,學會放手。
父母不要總是一味地想把自己的經驗教孩子全部傳授給孩子,而是應該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第三,學會放手。
現在許多家長都在學習,從孩子出生起便傾盡自己的所有,完全包辦孩子的成長。父母的過度保護和照顧,不僅讓孩子喪失了獨立自主的能力,而且還會剝奪孩子飛翔的翅膀,將孩子牢牢地困在籠子里,那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所以,學會放手,讓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
第五,鼓勵孩子勇敢嘗試。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吃苦,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總是拒絕孩子的嘗試。其實,在父母的潛意識里,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夠行,能夠做好,所以孩子才會表現得特別膽小、畏縮。而父母如果總是把孩子保護得太好,孩子反而不敢嘗試,孩子就失去了一次鍛煉的機會。所以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時候,不妨多鼓勵孩子。
在孩子嘗試之前,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才能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1. 了解孩子的性格
在父母的眼里,外向的孩子會更加自信,但內向的孩子也會讓父母失望,父母們就應該幫助孩子們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
1. 讓孩子更有責任感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所以不擅長與人溝通,所以這時候父母們就要讓孩子多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