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叛逆期的孩子最讓家長頭疼,最讓父母感到頭疼的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了,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與大人唱反調。
12-18歲的青春期叛逆期,也稱為“兒童叛逆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很難管,我們說多了嫌煩,嫌棄他們嘮叨,就放棄自己的父母。
但他們還是需要大人,陪伴他們去經歷,去反思,去改變。
很多家長會在孩子叛逆期教育他們,是因為太擔心他們會離家出走,怕遭遇危險,怕發生傷害,怕他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怕他們遇到不順心的事,而選擇和父母對著干。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叛逆的行為其實是一件很可愛的事,也是孩子為自己爭取獨立的一種方式。
如果在這個時期,父母依然把他們當成孩子來看,對他們命令或控制他們,就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叛逆,帶來一系列的不適。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適當地引導孩子,讓他們走出屬于自己的“叛逆期”。
二、父母要學會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聽話”
1、面對孩子的“不聽話”,父母可以溫和地引導
相信大家都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不聽話,父母就會說:“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
這句話很容易讓人覺得這樣的話可怕,父母是為了保護孩子才嚇唬孩子的,那其實也是他們自己的一種控制。
在《正面管教》中,作者說:父母只有在與孩子發生沖突時,才有資格說“不”,并用和善的語氣對孩子說“不”,孩子才能聽進去。
2、面對孩子的“不聽話”,父母要懂得“示弱”
所謂“示弱”,是指父母弱化自己的權威,向孩子示弱。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在書中指出:“我希望我們在和孩子有沖突時,不要和他硬碰硬,而是應該反著來?!?/p>
孩子不聽話,父母應該如何和孩子進行溝通?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塔·梅梅瑞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總效果=7%*7%
。
從這個原則出發,父母可以遵循“我向信息”的原則。
我向信息:你喜歡遲到,說明你能以很好的時間管理好自己。
孩子:你想準時上幼兒園,我向信息:你想準時準點上學。
2
你可以接著問他:你是要早點上學,還是提前去,還是提前15分鐘?
孩子:如果我遲到了,你是會跟老師說,還是會挨老師批評?
家長:這種情況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孩子:如果我遲到了會被叫到學校,那一定會挨批評。
我:那遲到會有老師會批評嗎?
孩子:會有老師會批評的。
我:那如果你遲到了,會挨批評嗎?
孩子:老師會批評。
我:那如果你被老師批評了,會有什么感覺呢?
孩子:會覺得很委屈。
我:你覺得自己應該怎樣做,才是對的呢?
孩子:老師批評我,還說我是壞孩子。
我:那你覺得媽媽可以告訴你嗎?
孩子:可以。
我:那你希望媽媽和老師詳細說一下。
孩子:希望老師批評你,還是希望老師能在你犯錯誤的時候不批評你。
我:是的。
因為這樣會讓孩子知道,被批評了,他們應該受到懲罰。被批評的時候,孩子是希望被關注的。被父母關注的時候,他們能獲得更多的關注。
孩子:希望老師能告訴我上課時不被批評。
我:…………
孩子:被老師批評了,他很難過。
我:那你能告訴我為什么難過?
孩子:是希望我能把這節課聽完后更認真聽講,回來好好跟我談談。
于是,我在這節課上就成了一名老師的“家長”。
一共有四節課。
第一節課是給孩子講了如何正確地看待批評,在這節課上,老師問了孩子這樣一個問題:
“你覺得老師為什么批評你?”
孩子回答說:“因為我剛才在課堂上講話的時候,有個老師說了我一句“你怎么這么不懂事,批評你幾句就跑出去了”。
孩子低著頭不說話了。
其實孩子對批評或者是指責有很大的反應,但是家長能夠看到孩子當時的情緒,以及孩子背后的情緒。
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批評和指責的話,孩子就不會想著要去反駁。
這樣會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在糾正孩子的錯誤的同時也能讓孩子在理解的同時也學會做人的道理。
3、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孩子總是會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是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父母要學會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而不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
比如孩子想要一件玩具,但是父母覺得家里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那么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拿走這個玩具,這樣不僅能夠讓孩子參與其中,還能讓孩子養成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