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謊,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很多家長會不假思索的說:
“我不知道孩子在撒謊。”
“我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他在撒謊。”
“明明知道他撒謊了,我還不知道呢?”
……
很多家長習慣性的把撒謊歸結為孩子的品質問題,把責任全部歸咎于孩子。
但其實撒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將謊言的行為一次次,無限放大。
想要改變孩子,家長應該先從自己開始改變。
《哈佛才子》有一期,講述了一個關于信任和管教的故事。
一個剛滿十七歲的小男孩在網上找到了他的信,信中寫到:
“爸爸,我在美國東航空,以后要靠你們的養老金過日子。”
信以為真的父親回了一句:“不要怕,兒子,在你們這個年紀,最重要的是求學路,而不是讀書。”
為了讓孩子順利渡過這個時期,父親決定把他送到歐洲去讀大學。
可是,到了大學后,這個男孩卻絲毫不想上學,整天躲在宿舍打游戲,混一天天。
最后,這個男孩被學校勸退,父親為了讓孩子能順利過上正常的日子,還決定送他去學門技術。
圖片來源于網絡
可沒想到,在讀大學一年后,這個男孩卻突然就讓他像瘋子一樣,不上學了。
整整一年,他都不踏進學校半步。
在學校里,他總是無精打采,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而大發脾氣,不愿意聽老師的課,因為跟不上而感到很痛苦。
他說,他要去找一個能讓自己高興的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這個網吧,他常常在這里玩通宵,凌晨一兩點還在那里玩。
雖然在那里,但他仍然能聽到那些尖叫聲,無法分辨“網吧”與“麥當勞”。
但與之前他印象中,這個地方仍然清晰可見,因為網吧容不下他的“哭聲”,他常常只有在那里,才能哭得出來。
他并不覺得那是浪費時間,反而覺得那是一種樂趣。
因為他在那里能夠得到最真實的放松和安慰,他對那些“黑暗”、“無用論”、“垃圾”、“沒出息”、“臟話”等充滿了貶義的詞語,他在這里感到很安全,感到高興,這是他想要的放松和安心。
然而在有些家長看來,這是一種額外的“獎勵”,比如說你寫完作業可以玩半個小時,不然你還需要再寫這么長時間,這是不允許的,你覺得自己很不開心,所以你的孩子會認為這是為他的前途著想。
但是,在給孩子設立獎勵時,有的家長會陷入兩個誤區:
要么是拿走孩子喜歡的玩具,強迫孩子遠離它們。
要么是從此以后孩子不會再提這些獎勵。
實際上,要達成這兩個目的,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這些獎勵沒有用的話,家長也不要著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并且更加有效地控制孩子的欲望。
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吃巧克力的好處,你只是認為它像糖果吃多了,或者覺得它不那么健康,但事實上巧克力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和教育。
更多的情況是,有的家長會限制孩子的飲食,覺得巧克力不健康,而他們會在孩子吃了巧克力后,再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嘗試著去接觸巧克力。
但是,如果他們想吃第一塊巧克力的話,那么他們會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巧克力的數量,同時也會因為巧克力吃得比較多而喜歡上幾口,那么你就可以試著在孩子這里多觀察,看一下他們有沒有嘗試著去比較哪一種更好。
但是如果他們一旦孩子真的在第一塊巧克力的時候,他們就會非常焦慮,那你就要帶著孩子多出去走走,比如說去買一些他們喜歡的零食。
這些零食他們可以隨便去買一些他們喜歡的,但是要想讓孩子的內心保持一個平衡,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家長和孩子們去進行溝通。
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我們也要讓孩子了解到底什么樣的零食才是他們需要的,在此過程當中,我們就可以慢慢地鍛煉孩子的各項能力。
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會給孩子積累一定的自信心,畢竟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他們好,他們卻還不領情,我們也不要著急,不妨讓孩子去做一些他們喜歡做的事情,
然后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的心里也會漸漸地對自己有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父母能夠及時地對孩子進行鼓勵的話,那么孩子一定會有一個非常積極的狀態,因為他們的生活當中也會充滿著積極的色彩。
作為家長也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學習,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
不要總是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多么優秀,自己的孩子就一定不能比別人家的差。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他們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的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在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的時候,也許會選擇退縮,會選擇逃避,而這種情況也會一直存在于我們的家庭之中,為了能夠讓孩子做到更加優秀,父母也是絞盡腦汁的努力地想辦法,但是結果卻是他們無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