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迷戀網絡(孩子沉迷網絡的根源)
河南滑縣一位花季少女,成績一直很優異,然而迷上手機游戲后,女孩與家長頻繁爆發爭執,最終選擇極端的方式向父母表示她的反抗。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沉迷游戲而造成的悲劇,不僅僅是滑縣女孩,去年遼寧島一名中學女生在“龍族幻想”的游戲中通過母親的賬戶充值6萬余元,在被父母發現賬戶余額驟減后,女孩跳樓自殺身亡。
在這一例例令人痛惜的案例中,國家新聞出版署于2021年8月30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要求嚴格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時間,規定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以及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服務的時間,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江蘇男孩為破解游戲防沉迷限制被騙1000多元,有網友表示嘲諷,玩游戲花錢,防沉迷后還要花錢。歸根結底,是網絡游戲對孩子致命的吸引力。
一、什么是網絡成癮?正確認識網絡成癮
家長們或許想象著游戲得到了限制,孩子就能好好搞學習,天天向上了。那么網絡對孩子的吸引力僅僅只是游戲嗎?當然不是。有不少父母表示,孩子回到家后,不玩游戲,卻是打開抖音一刷就是一天;喜歡看網絡小說,甚至晚上都不睡覺;沉浸在網絡聊天中,整日不出家門。網絡沉迷的原因往往歸責到游戲上,游戲作為一個工具,它的存在錯了嗎,問題明顯出在了運用這個工具的人身上——家長和孩子大把的時間花在網絡上,離開了網絡仿佛世界都是崩塌的,這已經不是網絡沉迷了,而是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
在尋找孩子為什么離不開網絡的根本原因上,我們要先來探討一下何為網絡成癮。網絡成癮是網絡沉迷的進一步發展,網絡沉迷是指個體使用網絡的行為并未影響到日常工作、生活及人際交往,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而網絡成癮則是個體產生了無法控制的上網的沖動。加大游戲時間的限制是為了防止網絡沉迷而最終走向網絡成癮。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對網絡成癮的定義及其診斷標準進行了明確的界定,網絡成癮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互聯網使用沖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后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網絡確實存在上癮性,國家大力管控游戲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青少年用網情況,然而游戲更是親子關系的照見,照出了父母關系的問題,照出了孩子自身的問題。
三、愛與歸屬感的缺失是網絡成癮背后的原因
談到這里,我們回到本文的中心問題:孩子為什么癡迷網絡?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愛與歸屬感”,在物質得到基本甚至充分的滿足后,“生理需求”已經不再是威脅,不必付出足夠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去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父母在孩子養育過程中,一廂情愿的認為自己對孩子付出了愛,沉浸在自我感動中,可孩子卻沒有這么想。
“外賣有什么好點的,那么不健康”,父母以為在為孩子健康著想,而孩子覺得“你就是不想我喝”。
“少跟這些人玩啊,跟他們玩你能好嗎”,父母以為在為孩子人生著想,而孩子覺得“你總是否定我”。
“游戲別玩了呀,有這個時間好好讀書不好嗎”,父母以為在為孩子學習著想,而孩子覺得“又來控制我了”。
這些美麗的誤會讓孩子覺得在家里格格不入,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只有種種指責和否定。
在家中尋找不到的“愛與歸屬感”,孩子在網絡上找到了,在游戲的打怪升級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抖音的視頻中看到了“你也這樣”,網絡小說理想化夸張化的故事情節彌補了自己被限制的行為。
網絡的世界那么包容,那么快樂,為什么要去選擇枯燥又經常被否定的學習?
看到這里父母或許可以想想,你的愛,孩子感受到了嗎?試著在孩子玩游戲的時候,切一份果盤給他或成為他游戲中的隊友,而不是指責和抱怨。
沉迷游戲中的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快樂,他們的內心匱乏而痛苦,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親與母親是最重要的陪伴。和孩子站到一起,給予孩子看得到的愛。
讓愛治愈一切。
我們是樂培心理,已經專注于家庭問題的咨詢很多年了,也幫助了很多家長成長起來,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在此我們也歡迎大家來找到我們,幫助您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