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不聽話(孩子青春期叛逆不聽話,父母都想放棄了)
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會。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導語:對于有孩子的家庭來說,總會擔心孩子在青春期叛逆不聽話,盡管在孩子小時候苦口婆心的講道理,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對于父母的話總是置之不理。面對家長的耐心講解,孩子也是愛搭不理,這時候有些父母可能就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其實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健康問題,只要通過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能逐步緩解這一現象,接下來智慧奇思教你如何做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對于這個世界有了自我管理認知
當孩子們進入青春期時,他們對世界和一切事物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孩子們在做事時往往會遵循自己的觀點。
當一個孩子做了錯事,并不是故意的,而是因為孩子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這可能與父母所說的壞孩子相反。
有些孩子犯錯后會認真改正。當然,有些孩子犯了錯也不改。這種孩子太固執,父母面對這樣的孩子是無助的,無助的。
每個教育孩子發展都是通過父母的心頭肉,那對孩子的調皮搗蛋也曾經下心思和孩子進行講解,但是對于孩子總是不聽。
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過于叛逆不聽話,父母容易控制不好的情緒,會責罵孩子。
家長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父母更應該反省一下自己進行教育發展孩子的方法是否能夠正確,大多數的父母,可能因為沒有中國教育孩子的經驗。
他們的教育方法只有在教科書中才能看到。
孩子的叛逆來自父母的否認
在這里,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只有了解叛逆的原因,父母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對于學生家長方面來說,關注孩子時,總能看到一個孩子的一些主要缺點,這些缺點往往比優點更容易可以觀察到。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經常否認他們孩子的觀點,這使得他們的觀點很難付諸實踐,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導致抑郁癥。
總有一天,孩子會爆發出壓抑的情緒,青春期的叛逆會非常明顯。
否定自己孩子,讓孩子學習失去自我
面對否定自己想法的家長,孩子難免心情不好,叛逆也是理所當然的,這種負面教育往往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也會對孩子造成一些心理傷害,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面對事情時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長大后會過分依賴父母
試一下肯定式教育
正面教育,字面意思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繼續鼓勵和支持孩子,讓孩子自己應付事情。
就算是一個孩子做錯事了,家長也不應該指責和打罵,更不應該沒有過多的袒護孩子,讓孩子可以獨立企業面對這些事情。
讓你的孩子在錯誤中茁壯成長,這樣他或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發展出獨立的個性,而不會在工作后變得過于依賴父母。
長期以來,許多家長習慣于“消極教育”或“批判教育”
什么是“否定式教育”?就是可以通過研究指出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讓孩子沒有意識到我們自己的錯誤,然后設計要求提高孩子進行改正。簡單來說,就是先改變孩子的錯誤認知,然后讓孩子能夠改變錯誤的行為。
“負面教育”的概念忽略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要改變人們固有的認知并不那么容易。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兒童的認知不容易建立,不能指望他們通過父母的幾句智慧來改變自己的內在認知。
而改變孩子的認知就是否定孩子,但是沒有人喜歡被否定。這種拒絕是自然的。任何人想被別人否定,被指責做錯了事,孩子的本能就是反抗,證明自己是對的。漸漸的會發現,孩子通過推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加困難。
所以,“否定式教育”表面上是可以同時通過不斷改變自己孩子的認知來改變一個孩子的行為,實際上卻存在影響很大的問題。
“平權教育” : 教育方式的轉變
孩子在作業上拖延,家長往往會指出孩子的拖延,然后開始教育,希望通過合理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避免孩子以后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和理念有問題嗎?
看似沒問題,但在實施過程中,家長會發現這種教育方式行不通。
這時,父母會變得更加暴躁,孩子會批評和虐待。因為在父母的心里”我已經告訴過你什么問題,你知道問題是什么,但是你不改變,這是故意的,是叛逆的”.正是基于這種心態,在家長看來: 孩子永遠是無可救藥的,只有通過更加嚴格的措施才能試圖讓孩子改變。
“消極教育”達不到預期效果。只有改變教育方式,采取“正面教育”,才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肯定式教育”是相對于“否定式教育”而完善的,理念卻是截然相反的。“肯定式教育”不是可以通過研究指出對于孩子的缺點,讓孩子進行改變自己從而影響變得更加具有優秀,而是需要通過學生肯定孩子的優點,發揮中國孩子的長處,讓優點更加突出,從而讓孩子學習變得更優秀。
簡而言之,“肯定教育”就是夸大優勢,忽略劣勢。
一直以來,我們采用的是“負教育”,原理其實就是“木桶效應”(木桶效應:木桶能裝多少水,不取決于最長的板子,而取決于最短的板子,也可以稱為短板效應。),孩子不足的地方我們會彌補,孩子的缺點會越來越少,相對的孩子自然會越來越優秀。
但是可以結合事實,“否定式的教育”在長期的影響下,沒有管理辦法進行解決這些孩子的根源問題。同時,我們從另一重要方面看到,優秀文化的人并不是一個沒有缺點,他們發展也有突出的缺點,只不過優點更加具有突出。
因此,“木桶效應”下的“負教育”只能保證我們可以培養出一個各方面都沒有大缺點的孩子,但這并不一定保證我們就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肯定性教育: 塑造兒童認知
與“消極教育”不同,“積極教育”首先改變孩子的行為,然后通過行為塑造孩子的認知。
這時有的人可能會懷疑,改變自己行為方式可以通過改變人的認知?下面我們先看一個國家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招募學生進行測試的認知失調實驗:
費斯汀格招募了一組學生,帶他們去實驗室做一系列的任務。
這些任務就是讓學生反復做一些簡單枯燥的活動,比如反復繞線圈30分鐘,然后再反方向繞一遍。總之任務內容很枯燥。
完成我們這些工作任務后,真正的實驗才剛剛開始。費斯汀格將完成教學任務的學生可以分成三組:
對第一組學生說,你們是實驗的第一組,實驗之前沒有得到任何信息,但是這個實驗還有一組,我們會給他們發這個信息:這個實驗很有意思。
第二組被告知同樣的事情,但是有20美元的獎勵。
對于第三組學生,讓他們現實地傳達信息,不說謊,不獎勵。
傳遞完信息后,費斯汀格再對這三組學生可以進行訪談,談談他們自己對于中國實驗教學任務的看法。
結果顯示,那些得到1美元的人比那些得到20美元但沒有撒謊的人更喜歡這項任務。
實驗表明,人有追求行為和認知一致性的本能。當人的認知和行為不和諧時,人要么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認知;或者改變認知,使認知符合行為。
總而言之,人們要盡自己可能的維持社會認知和行為的一致性。當人的認知和行為方式不一致時,人就會發展處于一種焦慮問題之中。這也是中國為什么有微表情心理學的原因,因為當人們撒謊時,本能的一致性也會使得我國人們的行為和認知進行統一結合起來,盡管現在人們千方百計的掩飾,但是對于很多學生本能卻掩飾不了。
每個人都有對成就感、歸屬感、優秀感的本能追求,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孩子也不例外。
因此,肯定性教育是一種顛覆現有教育理念的教育,它可以塑造孩子的認知,喚醒孩子的內心愿望,真正實現培養好孩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