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青春期孩子怎樣溝通(青春期孩子很難溝通)
青春期,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很多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像變了一個人,和父母的關系漸行漸遠,總是話不投機。
最近,一個朋友聊起她家15歲兒子的暑假生活,窩了一肚子火:
關心他的生活,嫌我多事;
和他商量吃什么,總是不耐煩;
提醒他學習,就朝我大聲嚷嚷;
一放假就窩在房間,或出門玩一天不著家;
整個假期就沒有好好說過話,彼此互相看不順眼……
想必很多家長面對青春期孩子,都會有這些糟心的時刻。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自主和獨立意識更加強烈,渴望脫離一切控制和束縛,在這個過程中,他一步步確認“我是誰”“我是否被人愛著”。
為了獲得自我身份認同感,尋找價值感,他們不得不做出反抗來證明自己。
自我意識的覺醒,就是從“叛逆”開始的。
如果家長習慣長篇大論講道理,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那么他們的反擊只會加倍。
心理專家武志紅說過:
“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不愿意繼續當‘乖孩子’,仍然頻頻向孩子發號施令,期待孩子按照他們設計的‘正確路線’發展,那么孩子會用叛逆行為來向父母說‘不’。”
一談就崩?
換種方式“聊到一起”
家長和青春期孩子常用的溝通方式,經常“把話聊死”,走向劍拔弩張的趨勢。其實站在孩子角度,轉換一下思路,也許就能扭轉局勢。
1.像機關槍一樣,張口就停不下來。
當孩子出現一個問題,家長開啟話癆模式,一股腦把道理和解決方案都輸出給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只想逃跑,一句話都聽不進去。
優化建議:給孩子留一點時間消化,詢問孩子的想法后,先表達自己對孩子的理解,接著探討解決方案。涉及敏感話題,比如早戀、被孤立,更要平等、溫和地交流,切忌批評打擊孩子。
2.主觀判斷孩子的對錯,忽視他們個人的感受。
孩子做了一個看似錯誤的決定,有的家長會說:“你不聽話,等你長大了,你一定會后悔今天的決定!”
每個渴望獨立的孩子,都會反感這樣的話,父母的消極評價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優化建議:對孩子的任何決定不妄加評判,居高臨下的態度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孩子心理不成熟,難免會犯錯,父母要放平心態,等待合適的時機,幫助孩子分析利弊就可以了,剩下的交給孩子自己處理。
3.說話太絕對,失去客觀公平性。
“你總是把作業本亂丟”
“你完全不顧及媽媽的感受”
“你從來不想著主動幫助同學”
“你就是懶,不要找借口”
這些話語都有個共同點,用絕對化的字眼把孩子的“缺點”無限放大,這樣孩子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同時也會對父母失望。
優化建議:青春期孩子對別人的評價非常敏感,家長說話要留有余地,客觀公正,多說正向話語。
4.表達需求直接了當,不拐彎抹角。
看到孩子不著家,家長會抱怨:“你沒事就出去閑逛,和一群朋友都去哪兒了,都沒空在家。”其實是想表達自己想和孩子多待一會,但這樣的表達會讓孩子誤會。
優化建議:試著直接對孩子說:“最近很少一起運動了,今天媽媽特別想和你打羽毛球,或者你說一個想玩的運動。”這樣直接的表達,孩子會感受到你的誠懇,肯定會欣然答應。
5.恐嚇威脅,以暴制暴。
“你再這樣,就斷了你的生活費”
“再這么放肆,就把你關在家里”
“再接觸那些狐朋狗友,就打斷你的腿”
……
這些強硬措辭,對青春期的孩子毫無震懾威力,只會釋放出他們壓抑已久的憤怒情緒,如果做出極端的事情,就為時已晚了。
優化建議:讀懂孩子的內心戲,他們需要的是認同和支持,如果是觸及底線的事情,家長不要夾帶負面情緒,也不要說些狠話激怒孩子。多聽聽他們的想法,也許你會看到孩子的脆弱與無助。
總之,和青春期孩子對話,家長要做“減法”,少一些說教、評判、指責,給孩子尊重、支持、陪伴,親子溝通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了。
BRIEF對話模式
讓親子溝通更高效
那有沒有一個簡單又實用的操作話術,家長們可以現學現用呢?美國知名教育家、作家米歇爾.伊卡德的《青春期關鍵對話》中,就為家長們提供了一個BRIEF對話模式。
BRIEF模式,即:
B——Begin peacefully :心平氣和地開始對話;
R——Relate :與孩子共情,做好情感聯結;
I——I :“我”主動提出問題,收集信息;
E——Echo :父母要重復聽到的話;
F——Feedback :父母要給出反饋;
如果孩子成績沒考好,瞞著不告訴家長,那么,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第一步:無論我們覺得孩子做得如何不對,都要記得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和父母聊聊成績。
第二步:如果孩子愿意交流,父母一定不要再去批評孩子沒考好,或者責怪他瞞著不說,而應該給予理解和支持。
你可以說:“你能跟媽媽說實話,一定是拿出了很大的勇氣。不需要再瞞著成績,感覺是不是好一些?媽媽愿意幫助你,那我們接下來看看應該怎么辦呢?”
第三步:提問,收集更多孩子的信息。比如問,考試之前你有意識到會考不好嗎?撇開成績不談,你覺得最近的學習情況如何?有什么困惑嗎?需要幫助嗎?
第四步:總結、重復表達孩子的話,讓孩子感受到能被父母理解。
比如,“嗯,你覺得這次考試有失手的成分。實際水平沒有那么差。”“嗯,你覺得老師說的你都明白了。就是缺乏練習,所以計算錯了很多。”
第五步:分析從孩子那里獲得的信息,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議。如果孩子不認同也沒關系,不要急,點到為止,見好就收。
這5步溝通法,可以幫助家長順暢地和孩子交流互動,在生活中刻意練習,耐心觀察孩子的變化。改善親子關系,才能讓孩子安穩地渡過青春期。
和青春期孩子和解
做一個安靜的守望者
在一次采訪中,作家麥家談起了兒子的青春期,坦言: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一只老虎,就是一把刀。那個時候他生理成熟,心理上不成熟。你得小心翼翼,不能去惹他,惹了他以后是不要命的。”
兒子青春期時,特別叛逆,每天打游戲、上網、聊天,麥家三年時間里度日如年,不敢惹孩子,只是靜靜地在家陪著他——
“你就看著他在干什么,你看著他,你阻止不了他,但你還是守望著他,那你就做一個麥田守望者。”
在生活上,麥家像個朋友一樣和孩子相處。他會給兒子夾菜,邀請兒子一起去散步,讓兒子幫忙準備晚餐。
更多的時候,兒子麥恩寫作業,麥家就拿著一本書,靜靜地坐在旁邊。麥恩問老爸這么做累不累,麥家笑了笑,說:趁你還沒有長大,我想好好地陪伴你,等你翅膀硬了的那一天,我會默默地走開。
麥家童年時期遭受父親粗暴的對待,長大后關系比較僵硬,長達17年沒有過交流。
面對自己兒子的叛逆,麥家說:“我不想做那個父親,孩子十幾年不跟你交流,我不想有這么一個孩子。所以,我一直在堅持,一直在忍受,而且,覺得這可能就是我的人生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一個父親的隱忍和陪伴,換來的是兒子青春期后的逆襲。快高考時,麥家兒子心態上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始奮力追趕同齡人,最終被美國6所大學爭相錄取。
(麥家給在外求學的兒子寫的信)
青春期不一定都是血雨腥風,也可以溫潤如絲。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重要一步,孤軍奮戰終究是殘忍的,我們只要和孩子統一戰線,并肩齊驅,就一定守得云開見月!
父母做好青春期的守望者,擅長有效溝通,才能贏得孩子的心。
面對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如果你還覺頭疼無助,還在用武力鎮壓、非打即罵,建議您聽聽《學習力提升暑假特訓營》。
讓你輕松掌握和青春期孩子溝通的秘訣,打破親子關系僵局的法門,打開孩子的心門。
如果父母能和自己“打成一片”,這將是每一個孩子最值得炫耀的美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