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作為家長,很多人為孩子學習、做事不認真、拖拖拉拉而著急上火過;更有不少家長因為孩子面對自己苦口婆心的教育充耳不聞,依舊我行我素地磨蹭而不斷默念“親生的”,強行壓下想打孩子一頓的沖動。心理專家建議,孩子做事不專注,家長們一定要提早關注,進行專業的診斷,并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糾正,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干預或只抱有佛系心態。
寫幾行練習 孩子磨蹭仨小時
小嘉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本是功課最輕松的時候,但小嘉一家每晚都要上演一場雞飛狗跳的“大戰”。小嘉媽媽說,我們家每天都因為孩子寫作業磨蹭的事喊一頓。說是作業,其實就是課堂練習,很多孩子在學校就能完成,可是小嘉在學校就是不寫。放學后回到家,時間很早,但是這孩子玩玩這、玩玩那,爺爺奶奶管不了,她一直耗到吃飯的點,也沒有完成老師留的幾行練習題。直到我下班回家,她才在我的呵斥下去寫作業。在我看來半個小時就能寫完的練習,她要從晚上八點寫到十一點,中間不是去上廁所,就是要喝水,要不就是嚷嚷吃東西。就這么磨蹭到深夜才睡覺,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可想而知。這么惡性循環了幾個月,我們商量著帶孩子去做個相關的診斷。
找到不專注的原因 對癥治療
天津市安定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科主任孫凌表示,在小學階段,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主要體現在成績不好(如抄錯題等)及坐不住等方面,可以由專業的醫師進行評估,判斷左右腦的平衡度、注意力因子的高低等。人的左腦主聽知覺,會影響收聽信息的轉換;右腦主視知覺,孩子寫字馬虎、潦草等可能是右腦發育的問題。一些孩子的高智商會掩蓋其注意力的缺陷,因此家長要在孩子小時候多留心觀察。人們普遍關注的“多動癥”是小孩子注意力缺陷的表現之一。但是孩子行為多動只是“多動癥”的表現之一,還有的孩子課堂上老老實實地坐著,但精神并沒有集中在老師講課中,也是“多動癥”的表現,還有的孩子是混合型的,行為多動,精神注意力也不集中。多動癥的孩子如果不及時診治,80%會延續到青春期,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
孫主任建議,如果是聽知覺的問題,可以通過讓孩子聽新聞、故事,然后復述的方式進行提高注意力的訓練,小孩子還可以用成語接龍、說近義詞和反義詞、蘿卜蹲等游戲的方式來訓練;如果是視知覺的問題,可以用舒爾特方格、找茬游戲等辦法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另外,每天堅持半小時的戶外有氧運動,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可以幫助孩子的神經發育。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孩子的神經發育是動態的,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會不斷發育完全,因此家長不要因為孩子達不到預期效果而著急,多跟孩子溝通,不斷鼓勵而不要打擊孩子,讓孩子在訓練中有成就感,才能逐步調高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