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小孩說臟話的解決辦法(3歲寶寶說臟話怎么處理)
女兒3歲時,有一次帶著她在公園和小伙伴一起玩,玩著玩著兩個小伙伴發生了爭執,女兒沖小伙伴大喊“你再說我,就把你撞成肉餅!”我聽了心驚肉跳,平時乖巧聽話的女兒怎么會說出這么狠毒的話?尷尬的我不知道該怎么跟小伙伴的媽媽解釋,還好,那位媽媽沒計較。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除了這件事,那段時間在家里女兒稍有不如意,也會“出口成臟”,比如媽媽給穿衣服,她會說,媽媽,你弄疼我了,壞媽媽、臭媽媽!也會對家里其它人說狠話,那段時間真讓我苦惱不已。
后來和同事們一起聊天才發現,原來有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情況,孩子會突然冷不丁說一些罵人的話,像“我打你”、“大傻瓜”、“你是豬”等等。
了解了原因后,才知道,原來孩子是進入了“詛咒敏感期”。
01 什么是詛咒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是指兒童在學習語言的初期(一般在3歲左右),當他們在接觸到一些臟話或者帶有詛咒的話語后,喜歡不分場合地胡亂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喜歡使用,不過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就又會恢復正常,專家把兒童這個時期稱為“詛咒敏感期”。
到了“詛咒敏感期”,孩子會詛咒,甚至是說臟話,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會模仿大人說話,重復別人的話,會把自己的認知感覺與語言匹配起來,他會發現,有些語言具有強大的力量,
而最能夠表現語言力量的話語就是罵人的話,就是粗話,就是詛咒。
02 孩子為什么喜歡說臟話和狠話
1.孩子模仿大人
寶寶早在嬰兒時期,就具備了驚人的語言模仿能力。這種模仿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對聲音作出反應階段,二是模仿發音階段,三是用語言表達思想階段。
當孩子處于第二階段時,并不明白這些話的意思,也不知道他說的是臟話,可能僅僅是覺得好玩而模仿。
潘瑋柏曾經參加過綜藝節目《閃亮的爸爸》,節目組邀請沒有當爸經驗的明星, 和完全陌生的孩子,臨時組成父子。節目錄制播出后,潘瑋柏的“兒子”蛋蛋頻頻爆出臟話,有一次還一直對著潘瑋柏說:“你發毛病啊”、“壞人大頭鬼”。潘瑋柏發飆了,直接把“兒子”蛋蛋的行李箱和衣服,擺到院子中間“趕”他出門。
蛋蛋哭喊著道歉,當被潘瑋柏問道為什么要一直講臟話的時候,蛋蛋這才說出了這樣說話的原因:“因為平時爸爸媽媽就這樣,我是學他們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言: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的身上‘開花’。
在經常說臟話的環境中,孩子自然也會有樣學樣。
2.好奇心作祟
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這樣寫道: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有些話能像利劍一樣,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于是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隨便使用。
有時,孩子會發現一句話能夠表達一種意思,這個發現也會令他喜悅不已,于是他又會不斷地重復說這句話。很快,他又會發現某種語言會更有力量,這種語言會像一把劍一樣把別人刺傷,會讓人大發雷霆,會讓人傷心落淚,這些語言就是詛咒的話,就是成人所認為的粗話……這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怪。其實他并不清楚這些話就是臟話。
3.尋求關注
美國教育學博士Dan Gartrell說過:說臟話是孩子表達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方式,并不是他們身上的一種特質。
《媽媽是超人3》中有一期,霍思燕的家里來了小客人,她全程都在忙著照顧小客人,無意中忽視了兒子嗯哼的感受。
嗯哼覺得很失落,認為媽媽不再愛自己了。于是性情大變,跟媽媽霍思燕放出各種“狠話”:
“我晚上不跟你睡了!”“我不想跟你說話了!”“以后你讓我干什么我也不干了!”
其實,孩子說這些狠話的時候,他內心的潛臺詞是“沒有人關注我的情緒,我需要媽媽來關注我,來哄哄我”。
也就是說,孩子說臟話一定是有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我們要做到是找到背后的需求在哪里,然后對癥下藥。
03 孩子到了“詛咒敏感期”,家長該如何引導?
孩子步入詛咒敏感期,粗話頻出,有可能傷害到身邊的人,就像開頭的同事一樣,感到很苦惱。
那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呢?
1.首先認識到孩子說臟話并不是在學壞
面對說臟話的孩子,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在學壞,其實,孩子講這些話時也許并不知道它的含義,只是模仿別人,看著別人說的高興或不高興,他就學著說,覺得好玩,而不管別人反應好壞。
所以這個時候不要著急批評,指責孩子,批評指責不但起不到引導作用,還可能適得其反。
2.對孩子的詛咒默然以對,冷處理
如果成人對孩子的詛咒反應越強烈,孩子就會越喜歡說這樣“有力量”的話,孩子會更加覺得這樣的話好玩,他就會更加感受到詛咒語言的神奇力量,就會更喜歡去說這樣的話。 就會沒輕沒重、樂此不疲地使用。
心理學中有個“禁果效應”,禁止意味著引誘,壓抑反而是強化,越是禁止,他越好奇。
所以,不要認為“說臟話”是洪水猛獸,也不要去過度反應,甚至動手打孩子,父母對此如果不予理睬,不急著糾正,而是繼續做手邊的事情,可能就不會產生孩子預期的效果了。父母越是不當回事,孩子就越是感到索然無味,就會覺得很沒趣。也許過一段時間,孩子的這種“有力量”的語言就會悄無聲息地離他而去了。
3.隔絕臟話的源頭
有一次,我家孩子頻繁出現“見鬼”“去你的”“去死”,問其原因,原來是那段時間在看《熊出沒》,聽光頭強說的。還有開頭女兒說的那句話,后來問她說是從一本書中學到的。
盡量從源頭上隔絕,父母平時說話也要注意,不要給孩子做鮮活的榜樣。如果有家人說臟話,也要提醒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一些不合適的電視節目和書也給孩子過濾掉。
美國兒科學會在第138卷第6期政策聲明中提出:生活在高風險家庭或社區的兒童出現情緒、行為和關系問題比正常家庭兒童高出7%-10%。
孩子生活在經常說臟話的環境這個,也會自然習得這樣的語言。所以,隔絕說臟話的源頭,讓孩子沒有機會模仿“臟話”。
4.抓住機會,授予孩子新鮮詞匯
孩子處于詛咒敏感期的時候,也正是一個樂于學習的階段,對于一切新鮮好玩的詞語、事物都會很感興趣。
何不就地取材,趁機激發和提高一下孩子的語言能力呢?
事實上,早有一系列經典的“臟話繪本”,如《什么也比不上挖鼻屎》、《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呀,屁股》等,內容充滿了可愛的惡趣味,讓孩子迷上語言的魔力。
我的女兒有一段時間也非常喜歡這些“臟話繪本”,每次給她讀,都笑得人仰馬翻。而且,我發現,她也并未因為讀這類故事,而大肆使用臟話。反而會自己編故事,她編的故事都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同時,也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積極的詞語,來取代臟話。如果他只是為了搞笑為了好玩,那么請告訴孩子這樣說不對,然后告訴他怎么樣開玩笑才合適。
如果他是因為太煩躁了才說的臟話,那么請告訴他說合適的情緒詞,比如我好傷心呀,我生氣了…這些最簡單最普通的詞匯都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意識地給孩子教一些優美的詞語和句子,從而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去除那些不好的語言。
“詛咒敏感期”是孩子語言發展的一個正常階段,如果能對孩子科學引導,孩子的“臟話”會逐漸消失,且孩子的語言能力還會得到發展。
樂陪娃,家有小學生,分享育兒心得,家庭教育經驗。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抱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