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孩子是真的叛逆嗎知乎(叛逆期的孩子是真的叛逆嗎)
以前沒有孩子的時候,經常能聽到同事們說自己的孩子,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地大吵大鬧,尤其是在外面,沒有玩到想玩地玩具,沒有買到想買地東西,甚至會因為一塊餅干碎了都會以令人奔潰地方式吵鬧。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而家長就會覺得,讓別人看著孩子撒潑打滾很尷尬,沒有面子。因此,孩子每發作一次,家長地怒火也會隨之爆發。
當然,大多數家長還認為,不能輕易妥協,否則會助長孩子以哭鬧地方式脅迫家長地歪風邪氣。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就是曾經地祖父母外祖父,乃至我們地父母經傳給我們的。
但是,《叛逆期關鍵養育》這本書中有不同的觀點:因為沖動性的行為就去教訓孩子,或者懲罰他們,這些做法都不會達到教育的目的,對于他們的自我成長有害無益。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特殊教育工作者卡嘉·賽德和丹尼勒·格拉芙。卡嘉主要關注社會情感發育不良、有學習障礙、視覺障礙的孩子。丹尼勒在柏林一家公司的管理層工作,業余時間廣泛地閱讀關于兒童的書籍。
作者在書中展示了另一種養育策略,即親子在相互放手、信任、尊重的情況下,學校與家庭在共同協作的基礎上來養育孩子。
作者通過真實 為什么的案例向叛逆期兒童的父母說明0-5歲在育兒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時期。為孩子建樹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將獲益終生。
01.孩子為什么會常常覺得難以自控
在大多數人的觀點中,孩子從2歲開始就進入自立階段。實際上,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從11個月開始,就會因為很小的事情而發脾氣、哭鬧。孩子的這種怒火往往會持續很長時間,讓家長不知所措。
事實上,他們這些突然的怒火并不是他們有意為之,這些行為都是不受他們控制的。那又是為什么他們這么難以自控呢?
這和人的大腦有關。人的大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情感腦,另一部分是認知腦。
大腦中最古老的部分是邊緣系統,其結構簡單,它能從我們獲取的外界信息中,以毫秒級的速度判斷我們的生命是否會受到威脅。
所以邊緣系統的任務就是加工各種情感,也就是我們大腦中的情感腦。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將經歷過的不同的恐懼的情況儲存起來,以后只要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做出懼怕的反應。
因此,邊緣系統還控制著身體的反應和功能,即臉紅、心跳、呼吸、平衡、體溫和睡眠。
與之對應,大腦中較年輕的部分是新皮層,它包裹著邊緣系統,讓人進行邏輯性和分析性的思考。它能夠確認刺激的發出者有沒有危險,使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動物性沖動。
盡管這兩部分大腦各有分工,但情感腦卻可以關閉認知腦,使人很難集中注意力、完成制定好的計劃,這個時候,人更容變得有攻擊性,也更容易惱怒。如果二者處于平衡狀態,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根據研究表明,孩子出生的時候,雖然大腦結構上已經完整了,但還沒有成熟,他們的大腦仍然由情感腦發揮著主導作用。
所以,生活中,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比較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做出的反應都是本能的、下意識的和突發的決定,根本不受理性的認知腦控制。
02.為什么熊孩子的行為會讓家長發怒
盡管孩子們的行為不受自己控制,但往往會讓家長感到崩潰生氣。家長生氣真的是孩子引發的嗎?
有些家長說,很多情況下,自己也想帶著愛心對待孩子的哭鬧,哪怕他們對孩子發怒,那也是因為愛孩子。如果助長他們用哭鬧的方式脅迫家長的這種歪風邪氣,對他們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
顯然,作者并不這么認為。作者在書中說,引發家長這股不可駕馭的怒火的真正原因是我們自己在童年時自我價值曾受到傷害。
只不過,這些傷害后來被壓抑了,或者被我們遺忘了。對于一個人來說,如果常常想起這些傷害,會引發自己痛苦的心理。所以,遺忘傷害也是人下意識的反應。
當這些痛苦的經驗在許多年之后被激發,就會以無比激烈的方式對激發者做出反應,但激發者并不是引發怒火的真正原因。
而孩子在愛缺失的情況下,為了得到家長的關注和照顧,就會哭鬧,大發雷霆,甚至做出一些讓家長更崩潰無助的行為。
這些情境會讓家長的大腦回憶起他們還是孩子的時代。那些在童年時期不敢反抗父母的不公正待遇的人,這個時候很可能會把當年沒有化解的怒氣轉移到激發者的身上。
當然,家長發怒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情形無關我們的性格和童年,那么,為什么情況總是如此糟糕呢?
03.我們總是為孩子的行為假想出一個錯誤的原因
每的當孩子當眾哭喊、撒潑的時候,我們的怒氣引發的對孩子的言語和行為也像孩子一樣不受控制。我們原本想帶著愛意,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方方面面,但我們的言行卻違反了我們的本心。
無論孩子出于何種初心、過程怎樣,只要我們看到了不想看到的結果,總是會說:“你怎么就這么不聽話”“你怎么總是這樣”“不讓你去你非要去,看摔倒了吧,活該”……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些口頭禪,是因為我們總是用成年人的/邏輯來評判孩子的行為,認為孩子的行為背后一定有自私的動機。
導致我們對孩子的預期總是,孩子每時每刻都可能干壞事,從而忽視了孩子與我們之間的合作意愿。孩子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像我們想的那樣。
有時候他們其實已經在配合我們了,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比如,你正在和朋友談話,孩子在旁邊吵鬧,你示意孩子聲音小一點,而孩子的聲音確實比先前小,只不過沒有達到你想要的標準。
事實上,你和朋友的交談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孩子一開始也確實保持安靜的等待了,長時間得不到關注他就會失去安全感,他的吵鬧只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想要得到你的照顧。
如果我們 如此漠視他們的需求,就會導致大人與孩子之間長期的不和諧。那么,家長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呢?
04.循序漸進地讓孩子知道邊界感
雖然作者提倡以需求為導向地教育,但并不意味著家長就要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免遭挫折。如果孩子的愿望總是得到滿足,他們就不會產生同理心,勢必會影響以后的生活。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孩子知道對待任何人都應該有邊界。
由于孩子年齡尚小,很多家長不確定應該允許孩子干什么,禁止孩子干什么。為此,作者在書中提供了找出界限的六個標準。
即:是不是有生命危險。比如,插座、電線、明火等,這些都是孩子不能碰的。
如果壞了,會有問題嗎?每個家庭都有一些對他們來說很貴重的物品,如果這些東西損壞了,對自己的家庭來說會造成的損失能不能承受。
會不會打破別人的界限。比如孩子在泥地里爬,對有些媽媽來說,沒有那么多時間洗衣服,就不允許孩子這樣做,對有些媽媽來說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困擾,就會允許孩子隨意玩耍。
說“不”是為了省事嗎?這要考慮清楚說“不”是由于家長想省事,還是出于真正的需求。
從心理學來說,孩子有沒有能力執行這個“不”?如果從孩子的發展程度來說,他們無法遵守規則,那家長就不能以不公平的方式去責備他們。
說“是”的話,家長會難受嗎?如果家長答應孩子的某種行為的話,家長會不會在身體上和感情上受到傷害。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家長需要事先考慮好自己的界限在哪里,因為孩子能夠清楚地感覺到你一時之間的猶豫和明確的“不”之間的區別。
當然,我們與孩子建立了邊界,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允許他們做的,什么時候是禁止的。同時,家長也應該學會尊重孩子。
因為在一種關系中,只有所有參與者不管年齡大小,都平等地給予和索取,這種關系才會是和諧的。
總之,我們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發生的許多爭執,并不是因為孩子太叛逆,而是家長不理解孩子成長發育的規律,對他們誤解太深,導致自己在行為上“犯擰”了。
作者在書中,還針對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經常發生的一些沖突,列舉了真實的案例,給出了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讓家長在任何一種情境中都能做出充滿愛和理解的反應,讓他們跳脫雞飛狗跳的親子關系,轉而更加親密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