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防拐教案不跟陌生人走(防拐騙不跟陌生人走)
1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今年1月份,湖北十堰一幼兒園,組織在戶外參加防拐騙安全演練。
短短30分鐘,有14名兒童,被陌生人用零食、玩具等“騙走”。其中11個是男孩,3個女孩。
無獨有偶。
去年12月的某日上午,鎮江新區實驗幼兒園,也舉行了一場 “防拐、防騙演練”活動。
假扮的“人販子”,有攜帶糖果、小點心,有攜帶玩具。他們進入各班教室,以買玩具、買零食、玩游戲為由,帶孩子們離開。
結果: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里,成功騙走46名小朋友。
園方相關負責人還透露:被“拐騙”的“寶寶”,有些是全班出動,有的則是三五成群,個個興高采烈。
不可思議的是,當孩子們被幼兒園門衛攔下來時,還很開心地跟保安叔叔說再見。
其中,一名扮演“騙子”的家長,很感慨。他說:
“自己成功地騙走了別人家的小孩,但自己家的小孩也被別人成功地騙走了。
平時在家也時時教導孩子,不能跟陌生人走,女兒答應的很好,但在實際情況中,單純的她,還是容易被誘惑吸引。”
2
面對上述情況,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孩子永遠是孩子,心智還沒那么成熟,怎么能斗過大人,何況是壞蛋!
防拐騙這件事,只告訴孩子不跟陌生人走,不要陌生人東西,是最無效的教育方式。
而教孩子避開危險事物,既是做父母的本能,又是做父母的職責。就連單細胞動物都有趨利避害的特性,更何況人類是生物界的高級存在。
育兒的這些年,我覺得我自己,已經是身經百戰,強者自強了。
但有一件事,我真的是一想就認慫——
誰知道,孩子的下一刻會遇到什么?
想必,100%的媽媽,都會在這事情,覺得時光在欺負人。
至少,我想象不到,有什么痛比父母失去孩子更痛(此處省略那些不配為父母的人)。
當然,痛定思痛的根本,還是要做父母的我們,去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
發展心理學有一個常用術語,叫認知。它指的就是人類的認識活動,及獲得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
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假設:如果孩子想了解某個事物,他們就必須自己構建與此有關的知識。
換句話說,孩子對自己所處事物和事實的理解,離不開他所獲取有關知識的多少。并且對事物的認識越少,他的理解力就越受限制。
我真心覺得:對孩子進行防拐騙教育,一定不能逾越年齡認知!
3
關于低齡防拐騙教育,做以下三點提醒:
低齡防拐騙第1點:
構建平等信任的家庭關系
很早之前,有朋友分享過一個小事。
她親侄女,還不到三歲。
有一天,她去鄰居家玩耍。孩子們玩的過程中,來了一條很小很小的寵物狗,一個杯子都能裝下的那種小狗。
小狗的加入,讓孩子們覺得新奇,但沒一會孩子們就哄搶起來。
小狗在逃脫過程中,咬傷了她侄女的大拇指。
傷口也不嚴重,就是破皮了。
一個星期以后,侄女又去玩那條狗。鄰居就好心提醒:“蕊蕊,你前幾天才被它咬了,又和它玩,小心別又被咬了。”
朋友說,直到鄰居提醒,家里人才知道,孩子被狗咬了。看到網上時不時報道,孩子被狗咬身亡了的,現在想想都后怕。
朋友就很奇怪了:為什么侄女受傷了,她不給父母說,還把受傷的手藏起來?
一般父母和孩子不信任不平等的家庭,才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
孩子不信任父母,覺得父母不愛自己,那被騙走的幾率就很高了。可能在孩子潛意識里,就滋生著離家的感覺。
低齡防拐騙第2點:
合理利用繪本
“不要跟陌生人走”,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指令。但對于低齡孩子,他們無法在具體場景里區分“誰是陌生人”。
他們由于認知局限,根本無法判斷眼前這個人是不是陌生人。
所以,利用好繪本才能贏在起跑線。
在安全繪本里,常給小鹿講的繪本是《我不跟你走》。
書里的主角是一個叫露露的小女孩。
故事開頭是所有的同學都回家了,露露獨自一人站在街頭等家長來接她。
然后,露露遇到了同一小區的漂亮阿姨、修自行車棚的叔叔、媽媽的朋友、非常熟悉的隔壁阿姨。
他們穿著很得體,看起來也不像壞人,露露雖然見過他們,但不了解他們的全部。
露露一直拒絕說:“我不認識你,我不跟你走!而且媽媽說了,我得等著!”
最后露露跟一個穿得像混混的人走了,他是露露最熟悉的親哥哥。
書里面有露露的清單。
清單上寫得很清楚,她從不隨便跟任何人走。只有在爸爸或者媽媽提前跟露露說好后,她才會跟著爸爸、媽媽指定的那個人走。
繪本用孩子懂的語言,告訴孩子即使沒有經過爸爸媽媽同意,也可以跟誰走。
低齡防拐第3點:
模擬演練
前幾天,帶小鹿遛彎。
他就跟在一個大哥哥后面跑,結果成功地把自己弄丟了。
我躲在綠植后面,看他矗在小區的大道上,快急哭的樣子,既心疼又擔心。
過了好一會,他開始左看看右看看。然后一路小跑,我跟著他轉了好幾圈,他終于跑到了自家樓下。
這個時候,戲精上身的我,假裝和他偶遇。
他一看見我,“哇”一聲,哭得超級委屈。邊哭邊說:“我找不到媽媽了。”
其實,當時的我只是無意做個嘗試。沒想到的是,他并沒有亂跑;驚喜的是,他還努力找到了回家路。
孩子被拐,有相關數據表示:90%的孩子走丟,都發生在熟悉的地方。
因為在陌生地,父母的警惕心都會很高,會用牽引繩;孩子的警惕性也會很高,被騙反而會低一些。
我們要“防拐防騙教育”行之有效,就得時不時在實際生活中,和孩子模擬演練。
演練的剛開始可以在家做,陌生人由父母扮演;等孩子接受了,就戶外演練。
切記:一定要告訴孩子,什么“陌生人”是可以求助。(靠譜的陌生人大致有:交警,巡邏警察,售票員,銀行工作人員等)
這樣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場景仿真,讓孩子的認知里,有“陌生人”和“拐騙”的具體理解。并在內心留下深刻印象,使他可以自救,并養成條件反射式的警惕。
還有重要的一點:
讓孩子記牢家人的電話號碼!!!
愿你和孩子同心協力,悲劇不發生在自己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