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發生率非常高(關于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看法)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智能手機的流行,不少青少年沉迷在網絡世界中,甚至還可見到不少兒童也天天拿著手機當“低頭族”。然而,當這些常見的行為超出一定程度時,可要小心成癮。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與精神醫學科主任潘集陽教授提醒,網絡游戲成癮成為危害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大問題之一。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據有關調查報告顯示,中國13歲至17歲的青少年在網民中網癮比例最高,大學生網絡成癮率在9%以上。長時間沉迷在網絡游戲中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胃腸道功能紊亂等健康問題的風險,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猝死。與此同時,約有五分之一的網絡成癮者容易產生缺陷多動障礙,抑郁或焦慮等問題也較一般人群更高發,對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巨大影響。沉迷在自己手機世界里的初中生小劉(化名)正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初中生與手機寸步不離 竟是染上網絡游戲成癮
在上初中之前,小劉還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是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因為手機、電腦和網絡的普及,小劉開始變了,只沉迷在手機世界里,無心學習,對成績的好壞也不再關心。平日里,小劉總是不自覺地拿起手機刷朋友圈、微博,玩游戲。即使出門也是與手機寸步不離,拒絕其他的社交活動,一心只想著看網絡視頻或者游戲解說。小劉像是生活在一張無形的“網”中,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潘集陽教授在接診小劉之后,認為其是網絡游戲成癮。潘集陽教授介紹,網絡游戲成癮,又稱為游戲障礙,表現為對游戲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戲中,對其他事物失去興趣,即使為此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不良后果,依然會把網絡游戲放在首位,并且會越來越依賴手機和網絡。小劉正是因為如此,即使學習成績受到影響,也不會改變其玩手機,沉迷游戲世界的現狀。
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與精神醫學科主任 潘集陽
網絡成癮可追溯嬰兒時期 多方面心理問題也是誘因
原本品學兼優的少年,怎么會患上網絡成癮呢?追溯其成因,潘集陽教授說,這或許要從嬰兒時期說起。嬰兒時期時,人們通過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對母愛的溫暖和安全感等美好的記憶會保留在腦海里。而患者在上網的過程中可以重新獲取潛意識的滿足感,久而久之,便會對網絡形成過度的依賴,從而影響現實的生活。
除了嬰兒時期的潛意識依賴,網絡成癮背后往往涉及到父母家庭關系、個人的學業、注意缺陷障礙、焦慮或抑郁等多方面心理問題。對這些心理因素相關問題進行規范治療,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問題才能得到明顯改善。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 改善網絡成癮
目前,在治療網絡成癮方面,普遍的心理治療方法有認知行為療法、系統脫敏療法及替代療法等。對于部分成癮行為加重至難以控制,帶伴隨有沖動、強迫色彩等行為者,還需考慮配合藥物來治療。“藥物主要有抗抑郁藥和情緒穩定藥兩大類。這些藥物通過抑制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產生,減少人體的興奮度,從而達到戒除網癮的目的。”
與此同時,青少年及其父母應該充分重視網絡成癮問題。青少年在使用網絡時需要正確看待,遇到困難時積極尋求幫助,主動擺脫對網絡的依賴。父母在這方面也需多關注孩子,提高對網絡成癮的警惕,避免青少年陷入網絡成癮這張“無形的網”。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網絡成癮如何判斷?4點區分娛樂與病態
網絡成癮與網絡娛樂,往往只是一線之隔,不管是青少年自身還是家長,有時并不能正確區分。潘集陽教授說,成癮有著嚴格的醫學標準,具有一定的生物學系,與大腦或基因的缺陷、神經環路的缺陷等多種因素有關。成癮有多種類型,煙酒、藥物、毒品都會成癮,網絡成癮也是其中一種。
區分網絡是娛樂狀態還是成癮的病態,潘集陽教授給出了4個基本要求:1)每天連續上網玩游戲超過4小時;2)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都必須玩電腦或手機;3)一旦被阻止使用網絡,會有焦慮、憤怒、失眠等戒斷癥狀;4)長期沉迷網絡時會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以致嚴重影響學習、工作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