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變的9歲“小大人”
9歲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年齡。
如果說2、3歲的孩子是無理取鬧的小哭包;5、6歲的孩子是叛逆的淘氣包;13、14歲的孩子是一座行走的火山。
那么9歲前后的孩子就顯得有些別扭,他們開始出現明確的自我意識,從“幼稚”走向“懂事”。
這個時期的孩子,存在以下幾種特征:
愛頂嘴,喜歡找理由爭辯;
做事拖拉,什么事都要父母催;
偶爾叛逆,跟父母對著干;
說話“老氣橫秋”,善變;
討厭被當成小孩,自尊心強……
路易絲·埃姆斯曾經在《你的9歲孩子》中提到:9歲的孩子整體特征為獨立、執著、不可預測,9歲也是學習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
綜藝節目《放學后》的一期中,有位媽媽說:“我們家的麻煩在于孩子老愛頂嘴,有時候和爸爸兩個人都被孩子氣得啞口無言!”
節目里,爸爸教孩子拉小提琴,他說一句,孩子回懟一句:
不少孩子在7-9歲時會經歷一個兒童叛逆期,敢于反抗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常見現象,他們跟父母的沖突也逐漸增多。
二、9歲,也是孩子學習成績分水嶺
有人說:“一年級的成績,決定三年級的分數;三年級的分數,決定高考的水平。”
雖然說得夸張,但三年級的確是孩子學習路上的一個分水嶺。
有位家長粉絲就曾抱怨三年級的女兒成績下降得厲害,一、二年級的時候輕輕松松能拿雙百,排名也一直靠前,可到了三年級,考不了高分,名次也下降了很多。
這種落差不僅打擊到了孩子,連她自己也很震驚,難道真的如大家所說,女孩子的學習到了后期就缺少后勁?
這位家長的苦惱,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歷過。
美國將孩子到了三、四年級成績突然下滑的現象,稱為“三年級滑坡”。
日本著名腦科醫師田秀樹也提出過“九歲之壁”這一概念,指小孩在9歲時,會在學習上遇到一個瓶頸階段。
造成這種滑坡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超前學習。
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報許多輔導班,孩子回到學校發現學習內容都是學過的,加上一二年級的學習內容比較直白、簡單,孩子的成績自然在上游。但這種“已經學過”的自信,會讓孩子上課不專心,失去學習的興趣。
比如閱讀理解能力跟不上。
與一、二年級背誦記憶相反,三年級后的學習往往需要理解、發散思維,閱讀能力跟不上,成績也就很難跟上。
除此之外,學習習慣差、自主學習能力差等都會影響三年級滑坡現象的發生。
三、大人怎么做?
1.學習上:盯學習,不如盯習慣
面對9歲前后的孩子,大部分的父母都把重心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每天不厭其煩地催促、輔導孩子學習。
其實,與其天天盯著孩子學習,不如幫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比如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寫作業、保持正確的坐姿、幫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等等,那些不良的壞習慣也要及時糾正。
習慣好了,學習就慢慢地變成孩子的事,而不是父母的事。
9歲,是孩子習慣養成的最后關鍵,否則,孩子年齡越大,好習慣越難培養,壞習慣越難改掉。
2.管教上:談規矩,爸爸要積極
9歲的孩子,對媽媽的依賴依賴開始減少,和爸爸之間的關系也到了一個新的臺階。
特別是對于男孩子來說,他們和爸爸之間有了越來越多的共同語言,喜歡和爸爸一起打鬧,爸爸帶來的力量、規則、理性在深深地影響著孩子。
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爸爸的評價非常敏感在意,也更愿意向父親學習。
比如有的孩子闖禍,媽媽怎么說孩子都不聽,爸爸說一句,孩子立馬就照辦了。
因為在父親的教育中,孩子更多的體會到的是規則、秩序、邊界。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弗羅姆認為父親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孩子的自律、規則意識,父親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親子溝通上:多給予孩子正面暗示
正如前文所說,9歲的孩子討厭被當成小孩,而且自尊心特別強,他們格外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尊重。
雖然他們的叛逆和反抗常常讓大人生氣,但是父母如果總是批評、打擊、負面評價孩子,會讓孩子的問題不斷放大和強化,親子之間的對峙到了青春期會越來越緊張。
所以我的建議是,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認可和信任。
涉及到孩子的事不妨多與孩子商量,在外人面前多給孩子面子,并且鼓勵孩子自主。
有了父母的愛和理解,不管在哪個年齡段,孩子都會成長得很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