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親子關系,增進親子關系游戲(改善親子關系的游戲)
勞倫斯·科恩的《游戲力》被人喻為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讓很多的父母從此知道,游戲才是孩子的第一語言。他告訴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如果說《游戲力》讓我們懂得游戲對于親子關系的重要性,那么在美國還有一本書它將更有針對性地為我們講解了關于游戲對親子關系的療愈作用,它便是《親子關系游戲治療:10單元循證親子治療模式(第2版)》。
眾所周知,成年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完全取決于他們童年時期時的心理健康改善程序,而這一階段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當孩子在這個階段出現情緒上、行為上、表述上的心理問題時,父母能否成為自己孩子的治療代理人尤為重要。
本書作者作加里?L.蘭德雷思博士和休?C.布拉頓博士是北美游戲治療的領軍級人物,創立了北得克薩斯州大學的游戲治療中心。他們認為,父母有能力通過學習將以兒童為中心的游戲治療的基本態度和技能融入到特殊的游戲關系中,與自己的孩子建立同樣的治療關系,可以代替游戲治療師,成為推動改變的治療代理人,讓孩子們在充滿關懷的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并通過游戲的過程來表達自己,在該過程中釋放出其內在的巨大潛力。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這兩位北得克薩斯州大學游戲治療中心名譽主任一起去認識游戲的療愈作用吧。
幼兒的情感發展
幾乎每位養過孩子的父母都知道有一個名詞叫做,terrible two。2歲左右的孩子似乎是最磨人的,他們經常讓父母處于崩潰的邊緣。但如若你知曉了他們的情感發展歷程,也許就更能理解他們,聽懂他們。
在孩子2歲的時候,他們表達的情感主要是恐懼和沮喪,這似乎與terrible two有了完美的應證;到了還是3歲左右的時候,他們會開始表達諸如自豪、慚愧、尷尬,甚至內疚等更深層的情感。他們開始理解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社會行為的區別。
因此,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他們,并不是隨時在挑釁他們的撫育者。在很多時候你看起來的失控行為,只不過是源于他們無法通過語言表達出自己的強烈情感。而在他們學會遵從、協商、妥協或表達自己的偏好之前,他們往往最先開始表示的是抗拒。
幼兒的依戀發展
所謂依戀,是指親子之間互惠的、延續的身心緊密聯系。通過這一關系,孩子能夠得到其生活和成長所需,照看者則能夠滿足其溫飽和安全的保障。
在幼兒期,親子關系的治療焦點則是培養具有“在一起”的態度和情感回應能力的親子關系,讓孩子感到自己被傾聽、被理解。
健康的依戀能夠提高孩子感受安全感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它不僅能夠為孩子提供個性和獨立所需的社會情感框架,還會塑造孩子對世界、人際關系和自我概念的認識框架。
幼兒的認知發展
幼兒的認知發展與自我意識的發展是交織在一起的,他們會表現出對自己的身體、周邊環境和社會關系的強烈興趣和學習欲望。
雖然開口說話的時間不一,有早有晚,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他們理解語言的時間要早于他們開口說話的時間。他們可以將詞語組織成包含豐富意義的短句,來表達自己思考、感受和欲求。
而作為父母或是撫育者來講,重視反映性回應,及撫育者表達“在一起”的態度則是促進孩子詞匯和語言理解能力發展的重要方法。他們會在觀察和體驗撫育者照顧他們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共情以及對他人表達關愛。
適合幼兒的游戲
在了解了幼兒的情感發展、依戀發展和認知發展后,接下來就進入到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即幼兒游戲。眾所周知,游戲是童年的重要部分,它能讓孩子表達情感、獲得掌控感、構建自身生活的意義。
但令人苦惱的是,這些游戲對幼兒來講充滿樂趣,卻讓他們的撫育者覺得毫無樂趣所在,甚至毫無意義可言。那我們又該如何走進他們的游戲時光,與他們盡情玩樂呢?
蘭德雷思博士和布拉頓博士在書中寫到,在這一時期,作為撫育者而言,我們需要配合孩子的隱喻,進入角色,替玩具說話。因為三歲以下的孩子他們很難分辨想象世界和實際生活,因此我們需要全力配合他們的想象力,盡情地表演。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月齡的孩子,他們的側重點是不同的。18個月左右時,幼兒就進入了心理表征的認知發展階段,其符號思維和延遲模仿會得到發展。這一發展階段的游戲行為包含了對物體的預期、想象式角色扮演活動和涉及虛構形象的游戲,等等。
“去中心化符號游戲”將在孩子19-22個月時出現,會涉及一些玩具的模擬行為,比如一邊發出汽車的噪音,一邊將汽車在地上移來移去。
20-25 個月大的孩子能夠按順序進行多步驟的模擬游戲,例如先拿出消防車,再把它開到房子邊,最后進行營救。
24-30個月大的孩子是“內在導向符號游戲”,此時物體會存在意圖,比如把鞋子當成電話機給照看者打電話。
30-36 個月時,孩子開始進行“行為式角色扮演游戲”,幼兒會假扮成其他人,比如老師、醫生或照看者。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游戲對他們而言其內容與玩樂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要怎樣才能陪孩子玩得盡興?要怎樣才能在游戲當中與孩子培養更好的親子關系?
蘭德雷思博士和布拉頓博士在書中以及隨書附贈的《家長手冊》《培訓手冊》《實踐手札》都有更為具體的解讀,從幼兒時期到少年時期都有與之相關的游戲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