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臟話的人該感到羞恥嗎圖片(不說臟話的人該感到羞恥嗎英語)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小學五年級或者是六年級的時候,我跟坐在我后邊的女生吵架。原因早就忘記了。
只記得她罵我一句,我就重復一句回罵她。
直到最后她受不了了,說:由XX,你能不能別跟著我學?
我回:不能。
她大概也覺得這樣沒意思吧,就不再理我了。
當然很快我就意識到這樣不合適更不地道。
后來上了中學,雖然還是沒學會罵人,但愛抬杠如我,大概是為了跟人爭論不吃虧,學會了講(歪)理,得了“罵人不帶臟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評價。
——現在想想也沒什么好自豪的,犀利背后很可能就是刻薄。
那個殺馬特非主流橫行的叛逆期,我最高限度就是學會了一個字“靠”字來表達自己的驚訝。后來有人告訴我那不過是“cao”的變音,也不再說了。
那也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跟煙酒需要戒一樣,當習慣了某種表達,就不再是想不說就能不說;而是需要有意識地去控制它脫口而出,進而控制它下意識地就出現在頭腦里,更要找到合適的詞替換它。
我大概是有一點語言上的潔癖。這本來沒什么不好;我不說,但也不管別人說不說。
有些詞匯,比如“真特么”雖然也是臟話來的,但大多時候都只是一種程度詞。有些人是受周圍環境影響,所以習慣用來加強語氣,這種情況更不必跟人較真。
可現在為了表現個性,為了反對政治正確,網絡上開始充斥著“XX婊”、“賤人”、“賤貨”、“Low逼”這些詞匯。這些詞里帶著的是強烈的譴責和批判意味。
有天看到群里聊天,有人說就喜歡脾氣火爆愛撕人的博主,討厭那種歲月靜好的“文藝婊”,太虛偽。
現在一眾靠著罵人吐槽走紅的網紅也印證了人們這種偏好:擅長給人貼上“婊”“賤人”的標簽去討伐,往往會被贊真性情。
而與之對應,你不說臟話,你溫和,突然就成了裝,成了虛偽矯情,成了沒有真性情。
我們都是從剛認字就開始學習優美的古詩詞。但現在我們在網絡熟練運用著這些沒有絲毫美感甚至充滿戾氣的詞匯。
甚至有些詞匯已經正常化。“逼格”我還能想到可以用“格調”這個正常的詞匯替代,但“裝逼”我已經完全想不出該用什么詞替換掉來抵抗這種語言的粗俗化。
最初這些詞只是出現在論壇的帖子和文章下邊的評論里。后來博主和作者們開始嘗到好處,標題和文章用詞都越來越暴戾無下限。
寫出《致賤人》一篇漲粉20W的咪蒙教人怎樣才能寫出閱讀量10W+的文章,說:你說話很溫和,你觀點很中立,你性格很寬容。那你不要寫公號文章了。你不適合。
確實,理性的聲音再難發出。即使發出,被曲解,被無視,也是它們的主流命運。
甚至持有對立觀點的兩個陣營里,你質疑其中一方的邏輯,就會被不容辯說地歸到另一方陣營。
不需要中立,不需要客觀,更不需要理性。人們只愿意相信對自己有利的論據和觀點,甚至容不得一兩句質疑。
而給別人貼標簽是劃分陣營最方便的方法。
尤其是“婊”,它幾乎可以跟一切詞匯組合,“圣母婊”、“心機婊”、“綠茶婊”、“過來人婊”……只要你覺得有人或者有事讓你不爽了,加上“婊”去“撕”就好了。
越是沉浸在這種新語系中狂歡的人,就越是懶于思考,不會去想那些被輕易貼上標簽的人和事在標簽背后的本質。
偏見是不平等的起源。這種帶有標簽和侮辱性質的新語系的泛濫卻是在加深偏見。
記得胡適舉過一個例子。當有賊來偷東西,不是簡單送去警局了事,而是想到他為什么會做賊?為什么是他偷竊而不是我偷竊?想到偷竊是社會的驅策還是個人的墮落?這樣才能促進更有價值的思考。
同樣,當遇到一些令人不滿的現象,不是簡單給人貼上標簽去討伐,而是試著去分析表象背后的緣由,才能促進個人智識的成長,這么做的人多了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消除一些偏見。
我想不是溫和的人不適合寫文章,而是溫和因為不能借著煽動情緒造成讀者自發傳播,所以想造成同樣的影響力,需要的是更強的邏輯性和表達能力。而現在寫字的門檻如此之低,毒舌和偏激成了很多寫作者的吸引眼球的方式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開始寫字以來,最開始給別的平臺寫稿,也一直在被說:你再改一改,改得煽動性更強一些。結果改出了一些自己現在都不想看的東西。后來有出版社編輯找我出書,討論風格的時候,有個編輯說你可以寫毒舌風格的。
幾乎每個寫字的人都知道這樣的風格最受讀者歡迎,很多寫字搞傳播的人也都把《烏合之眾》奉為圭臬。
其實我也有很情緒化的時候,甚至是不平,憤怒這種強烈的情緒。我也知道借著有情緒寫出來肯定有跟我類似經歷,類似情緒的人可以得到共鳴。然后呢?煽動起情緒,甚至仇視,收獲了閱讀量,就達到目的結束了嗎?
我們都知道,這樣什么也改變不了。真正能改變現狀的是,透徹的思考、分析以及行動。
說起來,現在的真性情和個性真是廉價,在網上貼貼標簽罵罵人就是了。打嘴炮從來都是最便(biàn)宜廉價的方式。
“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是用來形容缺乏行動力的人的,用來說那些到處給人貼標簽傳播暴戾情緒的人也挺適宜。
我在辦公室見過有人私下里罵領導罵同事罵得酣暢淋漓,卻不敢對上司的動手動腳表露出絲毫不滿;
連寫出《致賤人》的咪蒙也說自己在現實中就是個“慫逼”;
但我也在學校見過文文靜靜柔柔弱弱的女孩子,卻在遭受教授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威脅后,向校長反映情況,為自己爭取權益;
當然也見過平時滿口臟話的人為別人打抱不平,卻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腦后……
有些東西只是給別人看的,比如跟風說說臟話表現自己的“個性”;但真正的個性從來不是你說了什么,而是你實際做了什么。
記得世相跟咪蒙針對“偏激”討論的那三篇文章,咪蒙最后說:真正的寬容,是連偏激也可以寬容的。
我想說的是,我溫和,我寬容,但這并不代表著我肯定一切,更不代表我沒有自己的觀點。
假如你跟我一樣反感“立場鮮明”地貼標簽討伐異己,卻對別人“沒有真性情”的斷言不知如何辯駁;假如你曾經跟風“鑒婊”卻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的刻薄;假如你跟我一樣期待更多理性的聲音,那我寫這篇文章就有那么一點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