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親子溝通能讓家庭氣氛更和諧(如何與孩子進行和諧的親子溝通)
嬰兒從呱呱墜地開始,就不斷地跟整個世界交流互動,而家庭作為孩子成長教育的啟蒙場所,是孩子與成人溝通最頻繁的地方。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最初,孩子餓了、尿了、熱了、冷了會哭;慢慢到咿呀學語時,能用簡單言語溝通;再大點會走路時,不僅會用言語交流,還可以用更多的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等到上學年齡時,孩子的生活更加豐富,溝通的形式和內容也愈加復雜多樣。
父母,作為孩子的重要撫養人,真的能準確理解孩子的想法并有效溝通嗎?
顯而易見,很多家長做不到,所以會暴露出好多問題,就比如常見的“不寫作業,母(父)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么簡單都不會,怎么養了你真么笨的孩子”,“哭哭哭,就知道哭,哭能解決問題嗎!”。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溝通問題呢,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
1.父母情緒不穩定
就如嬰兒期,孩子不同的哭聲,音調高低,聲音大小都代表不同的情感需求,如果母親很有耐心,也比較細心,是可以判斷出孩子的需求的,但是如果母親煩躁又沒有耐心,是無法體會到這些的,這時母子之間的溝通就會受阻,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也受到影響。
2.父母不傾聽
- 把評價作為事實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穿鞋子慢,就認定孩子是慢性子,磨磨蹭蹭做不了大事;看到孩子寫作業發呆,直接就說“怎么總是拖拖拉拉!”或者“你豬腦子啊,怎么這么笨!”;孩子不小心踢球打破了鄰居的玻璃,斷定孩子是“破壞性”的孩子……類似貼標簽的行為直接切斷了孩子跟家人溝通的意愿,父母的不理解、不溝通換來僵硬的親子關系。
- 要求太高
孩子4歲,要求孩子快速穿衣,孩子的能力還達不到;別人家的孩子學習舞蹈考級了,自己也催著孩子學習舞蹈快點考級;上個月數學90分,這個月85分就是退步……,這些不考慮孩子主觀能力、喜好和客觀因素,直接采取拔苗助長或者“牛不喝水強按頭”式的教育手段的家長,我們換位思考一下,你是孩子的話會有什么反應。
- 忽視孩子情感
忽視型的家長從來不在乎孩子的情感,認為管好溫飽,供養上學已經非常偉大,所以孩子也不會產生任何溝通的意念,親子溝通少之又少?,F在的校園霸凌事件屢見不鮮,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受害者,很大程度緣于家長平日不關注孩子,把孩子的表達相當于空氣,有的甚至把孩子受傷認為是孩子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招致別人欺凌。長此以往,家長無視的態度讓孩子以為沒人能求助,所以一次次默默忍受,心靈和肉體屢屢被侵害。
保護型的家長,因為包辦替代太多,有時不考慮孩子內心的想法,認為我做的都是為了你好,不會害你,耳熟能詳的“有種冷是媽媽覺得冷”,還有個故事,孩子想吃冰激凌,媽媽強推巧克力,問孩子巧克力這么好吃,你咋就不愛吃呢,這種非投其所好,而是給己所要的行為,實則是對孩子的不尊重,時間久了,孩子也不會嘗試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4.教養方式不一致
爸爸說玩夠了再寫作業,媽媽說寫完再玩,父母說不能多吃糖,老人心疼孩子頻頻拿糖等,當家中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時,孩子學會了察言觀色, 順勢而為,總會找人為自己撐腰,親子間的溝通發生變形。
5.家庭關系不和
當父母情感不和,或者婆媳矛盾激化等情況出現,家中經常充滿責備聲、吵罵聲,甚至毆打的行為時,家人對孩子投入的關心減少,孩子也會因為懼怕而隱藏自己的情緒,溝通越來越少。
所以, 要想實現高效溝通,首先家庭關系和諧、父母情緒穩定及教養方式一致是基礎,相當于溝通的護行使者,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做到
1.認真傾聽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了傾聽的5步法:聽見,聽進去,感受到,體會到(共情),聽出
好多家長停留在前2步,雖然聽到了孩子的話,但是沒有感知孩子的情緒,沒有站到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而是直接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或者主觀成見下定論。
比如孩子摔倒了哭是因為疼,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家長一句“男子漢哭什么哭”,非但沒有安慰孩子,還進行說教,孩子內心是委屈的,如果大人回應說“寶貝,媽媽看見你摔倒了,是不是很疼,我覺得應該會疼,你還能堅持嗎”,孩子聽到后會覺得媽媽有在關心自己,懂自己,而且尊重自己,內心便產生力量,大概率也會堅持,若大人再加以鼓勵,孩子會更有韌性,建立迎難而上得精神。
再比如,孩子上次考試全班第3, 這次第5,家長聽到后直接就說“怎么退步了,是不是沒認真學習,讓把玩的時間多做幾道題就是不聽,一點都不上心!” 都沒有給孩子留解釋的機會,一刀切。如果讓孩子先自己分析找原因,或者家長引導做分析(是情緒狀態不好,還是某個知識點沒掌握好,還是粗心等),同時家長給予情感上的認同,先認可孩子的努力和付出,然后一起想辦法改進,這樣的處理方式下,孩子知道家長是接納自己的,以后考完試也愿意并敢于和家人溝通,分享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若是直接否定或誤判,親子間真心話會越來越少。
2.就事論事,不貼標簽,不做道德評價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距離成人還有十幾年的時間才能追趕上,大人要放低心態,以孩子的姿態跟孩子對話,多換位思考,多體諒,不要因為2 3的歲孩子吃飯慢,弄得哪都是就大發雷霆,或者直接包辦,我們要給足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成長,讓體驗探索世界,認識世界,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獨立生活;一道題幾次做錯,可能是孩子知識點沒掌握或者方法不對,大人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斥責打罵,鼓勵孩子的每次努力,夸獎孩子的每個優點,哪怕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又認識一個字,會寫一個詞等。當我們語氣溫和地跟孩子對話,他們也會誠心相待。
鼓勵下成長的孩子更自信,更陽光,即便長大后也依然樂意和家人分享生活,工作中的點點滴滴。
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孩子會朝著大人關注的方向發展,當我們用積極正能量的語言引導孩子時,他們會越來越優秀。
3.訴求合理且明確具體
心理學中有個錯誤共識效應:指出人們高估其他人對自己的認同程度的傾向,通俗一點說就是以為自己說的別人都能聽懂,也都能領會,但事實并非如此。
有一個實驗,一人看樂譜打拍子,從25首耳熟能詳的歌曲選取1首表演,另一人看,然后從25首歌中選出對方展示的歌曲,人們都以為小菜一碟,命中率得有一半,結果命中率2%不到,比我們算概率得到的4%還要少很多。
所以我們平時心里想說的,說出來的,別人聽到的,記住的,理解的,整個過程信息丟失率會達到百分之好幾十,如果說的不明確不具體,可能溝通率為零。
這在親子溝通中一樣試用,比如媽媽說今天上午把自己的房間收拾一下,中午媽媽一看,地上的玩具還沒有收起,瞬間暴怒,為什么不把玩具收起來,孩子懵了,你讓我整理房間,床和書桌都干凈整齊了,又沒讓我把玩具也收起來,這時的信息差成了導火索。如果我們把整理房間的標準說好,孩子興許就能達標。孩子在玩手機,沒寫作業,家長氣沖沖說“又在玩手機,作業寫完了嗎,就知道玩!”,如果改成“看到你在玩手機,作業寫完了嗎,沒有的話,我們放下手機寫完再玩哈”。一樣都是希望孩子能完成作業,第二種方式是不是很柔和,更容易讓人接受,孩子抵觸情緒也不會那么大。
高效的溝通能增進親子關系,友愛的溝通能賦予孩子能量,愉快的溝通也是親子間的有力支持。
希望每位家長都能完全接納自己的孩子,多關注孩子,陪伴孩子,勤溝通,生活中用正向言語影響孩子,以身作則,以正確的教養方式培育孩子,讓其能獨立迎接整個世界。
想想我們工作都得執證上崗,但在教育孩子這種偉大的事業中,多數家長都是無證上崗,后來才慢慢摸索,其中之艱難可想而知。反過來,孩子又化身父母的老師,常常能給予大人靈感或者頓悟,讓大人反思改變自己,讓大人越來越強壯。
愿所有父母和孩子都滿懷正能量,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