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會讓孩子變笨嗎(越吼孩子越笨)
上周末去表姐家走親戚,3歲的小侄女可能有些怕生,不太肯回應我的問話。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剛開始,表姐還很有耐心“這是姨姨啊,你怎么不回答姨姨”。
我去拉拉小侄女下的手,她意識地躲到表姐的身后。
表姐顯然有些生氣了,吼道“你干嘛,在家不是很能說的嗎,怎么不應人,你再這樣,洋娃娃也不給你了。”說完,還粗暴地扯了一下洋娃娃。
小侄女顯然被震懾到了,晃了一下神,接著怯怯地叫了一聲“姨姨”。
我看著心里有點不是滋味,對表姐說“哎呀,怕生嘛,一會就好了,干嘛吼她,你看把她給嚇得”。
表姐說,“我也不想吼她,但是好好說她不聽啊”。
吼,的確是個“多快好省”的辦法。沖孩子吼幾句,他能瞬間接收到你的指示,即便被嚇哭,也比不聽話來得強。
還有下面的這個場景,你一定不會陌生:
早上7點,叫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飯。孩子賴床不肯起來,進去催促,好不容易爬起來,穿衣服又磨磨蹭蹭。
當你已經把早飯做好端到桌.上,卻發現孩子才穿了-件衣服。你很火大,但還是忍住了,趕緊幫孩子穿上衣服、洗漱。
等坐到餐桌前吃飯,孩子居然皺眉說:“我不想吃粥,我想吃面”。還一邊扭扭捏捏不肯吃,此時你的耐心額度已經快透支。
眼看著快要遲到,你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吼到“你給我趕緊吃早餐”。
于是又-個亂糟糟的、孩子含淚吃飯的早上,就這樣過去了。
這樣的場景,幾乎在每個家庭都會發生。可你是否仔細觀察過孩子被訓斥后的反應,是否后悔這樣的行為。
其實,孩子在被家長吼時,危害是極大的。
一.影響孩子的智力
哈佛心理學與神經學教授表示,大人們在吼孩子時,孩子在短時間內或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后期的危害不可忽視。當父母用吼的方式責罵孩子時,孩子會感到恐懼,大腦左側部位會發生變化;孩子正處于發育中,神經系統也還沒有成長完全,父母的吼叫,就刺激到沒有發育成熟的神經系統,高度緊張。因而,尚未發育完全的腦結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從而阻礙孩子的語言功能與理解力的發展,不利于孩子的正常成長。
二. 孩子容易沒有安全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研究發現:童年長期遭受父母吼罵的孩子,主觀幸福感的平均程度遠低于同齡人。對于大多數家長而言,吼罵孩子,似乎都是迫于無奈,縱使吼罵孩子理由千千萬,但對于孩子而言,傷害已經深深造成了。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那些長期被父母吼大的孩子,內心往往是缺乏安全感的,性格也多是懦弱、不自信的。一生可能都在“討好”他人,唯獨沒“討好”過自己。
三. 孩子容易產生抑郁癥
孩子如果經常性地挨父母的吼叫,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失敗的 人。會讓孩子產生錯覺,爸爸媽媽都不愛自己所以才會經常吼自己,時間長了, 孩子就慢慢地對自己以及對周圍的事物喪失興趣,對外界會產生抵抗,不愿意去和外界交流聯系。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來,,會產生心理上的扭曲從而轉變成抑郁癥。
你看,吼孩子這些語言暴力所帶來的傷害其實是會伴隨一輩子的。
也許很多人跟我表姐一樣,都知道對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不好,但面對孩子撒潑打滾、無理取鬧時,什么溫柔耐心,早被拋在腦后,各種咆哮總是不受控制的噴涌而出。
那么,再有想吼孩子的時候,我們能否先給自己幾十秒,慢慢平息一下心中的怒火。嘗試一下這樣:
一.降低聲調,注意語氣和措辭
你有沒有發現,聲音越大,情緒起伏就會越大,說話會越來越沒有邏輯性。降低聲音,可以幫助父母控制情緒,在大吼大叫前,先給自己20秒鐘,調整下自己的語氣和措辭,效果會更好。
父母不帶憤怒情緒,用正常的語氣和聲調說教,孩子自然會明白你的意思。
二.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很多孩子在被父母吼的時候可能都是“懵逼”狀態的,我們嘗試俯下身去了解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許很多時候是我們誤解了。朋友說,有次她下班回到家已經很晚了,加之老板今天還對她的工作不是很滿意;正煩躁著呢,聽到孩子窸窸窣窣的起床聲音,頓時就很火冒三丈“這么晚還沒睡,你究竟在干嘛,我都快累死,想睡都不能睡”。朋友把心里的怒火一股腦地撒在了孩子身上,孩子瞬間被嚇哭了,“媽媽,今天在學校上次我們一起作的手工畫被老師表揚了,獎勵了2個棒棒糖,我沒舍得吃,在等您回來”。你看吧,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多一點點的耐心,把“火”剎一下,就能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了。希望每個爸媽都可以俯下身來,多聽聽孩子的想法。
三. 別忘跟孩子修復關系
當父母大吼大叫時,最讓孩子害怕的是什么?
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因為在對孩子“吼”的一瞬間,你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是斷裂的,孩子會慌張、害怕,甚至是憤怒。對于孩子來說,爸爸媽媽是保護Ta的安全屏障,而此時,“屏障”發出了危險信號,孩子會擔心爸爸媽媽再也不喜歡Ta了,便失去了安全感。
所以,當怒氣過去事情翻篇后,別忘了和孩子修復關系。
真誠地向孩子解釋——媽媽情緒不好,沒有控制住。
給他一個擁抱——雖然剛才批評了你,但媽媽還是一樣的愛你。
復盤事件,理性分析——我剛才擔心遲到,所以忍不住發脾氣,我們明天提前十分鐘起床,爭取更多的時間吃早餐吧。
及時解釋,能將吼叫的傷害降到最低,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問題。
那家長如何與孩子“重建聯結”呢?
家長首先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你對孩子吼叫,其實有一方面原因是為了及時勸阻孩子的不良行為,而另一方面你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在迅速調整自己的情緒之后,家長要告訴孩子:“對不起,我理解你現在的感受。”
這里的對不起,并不是向孩子認錯。而是與孩子產生共情,表達對孩子的關注與安慰。“我明白你被吼了會不開心,但當你不開心的時候,我也會難過。”
另外,家長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肢體接觸,擁抱、親吻孩子或是拍拍Ta的肩膀。“我吼你,只是為了制止你的行為,不代表我不再喜歡你了,我還是很愛你!”
“吼孩子”肯定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只是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很難完全杜絕“吼”。家長需要立刻做的事,是調整自己的情緒,迅速與孩子重建聯結,明確地告訴孩子:我們的聯結依然存在,你是安全的,我能理解并且體會你的感受。
養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家長也不必糾結于做一個從不吼叫的爸爸/媽媽,放下焦慮,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家長。多傾聽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切忌因為一時的怒火而影響了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