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說想死?背后的語言父母要知道嗎(孩子總說想死)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fā)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shè)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tǒng)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shè),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周末,閨蜜圈進行了一波回憶殺。其中,很多人都提到兒時有過想要自殺的念頭,當對父母提起時,他們常顯得手足無措。
這讓我想到:當孩子說“我想死”時,父母應(yīng)該怎么做?
1
當孩子說想死
是渴望被愛,被看見,被認可
孩子的世界很大,大到看待萬物都抱有純真,也很小,小到也許一個無意的舉動,就能夠讓他們暗自難過很久,小到與生死之間,只差一句狠話和一個舉動的距離。
去年,杭州一位名叫楠楠(化名)的15歲男孩,因瑣事與母親發(fā)生口角,從三樓跳下,致使腳踝粉碎性骨折,自殺未遂。
隨后,楠楠之前寫過的一封遺書被發(fā)現(xiàn),其中坦言兩次想死的過程。
一次是在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就有“想不開”的念頭,只是當時出于沒有勇氣。直到媽媽的一句“你好給我去死了”讓他萬念俱灰。
還有一次,媽媽的話讓他陷入更深的絕望:
媽媽的一句話,就像一把利刀,直直的插進楠楠的心理,把他帶入冷酷的深淵。
無獨有偶,今年3月,一名女孩網(wǎng)上發(fā)帖“大不了,洗胃”被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
隨后民警找到女孩的住所,在家屬的配合下,發(fā)現(xiàn)床上躺著一個女孩,神情恍惚。女孩說,大概吃了30多片鎮(zhèn)靜類藥物。之后趕緊送往醫(yī)院,幸好沒有生命危險。
事后,民警了解到,女孩名叫蘭蘭,今年14歲,事出原因是晚飯時弟弟吵著菜不對胃口,于是奶奶給孫子做了碗蛋花湯,而她吃飯時沒有,她認為奶奶偏心。
奶奶說,“當時就沖出房間問我,為什么我沒得吃弟弟有得吃?”后來,悶在房里的蘭蘭越想越委屈,就發(fā)生了吃藥那一幕。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容易波動,過激,叛逆心強,容易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這些生理特征客觀存在。
但當孩子表現(xiàn)出想要“尋死”時,往往也“事出有因”,大多是缺乏關(guān)愛導致的結(jié)果。他們所傳達的背后語言是,渴望被愛。
武志紅老師曾說過,看見,就是愛。
每個最終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孩子,他們感受到的并不是父母給予的“愛太多”,而是愛太少。
2
當孩子說想死
是在向你求救
一位媽媽說:
很多時候,當孩子說出“我想死”這三個字的時候,被父母當成玩笑話。
這是父母沒有聽懂孩子背后的語言,因為在父母看來:
事實上,孩子在說這句話之前,已在心里無數(shù)次想過,之所以說出來,是希望能夠引起家長的重視,他想要表達的是:
而這一切,并不是父母所認為的,只是一句玩笑話。
特別是對于一些患有抑郁癥的孩子來說,更不能忽視這句話。
有時抑郁癥的癥狀并不明顯,習慣性被家長冠以睡眠不好、壓力大等原因,但當孩子表現(xiàn)出郁郁寡歡或說出“不想活”時,千萬別忽視孩子的求救信號。
3
抵御死,唯有用愛包裹
法國寓言詩人讓·德·拉封丹曾寫過一篇“南風與北風”的故事。
由這則寓言衍生出了一個社會心理學概念,叫“南風效應(yīng)”,也被稱作“溫暖效應(yīng)”。
人,只有處于溫暖中,才可能自己主動的敞開心扉,而寒冷,只會讓人縮的更緊。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樣。
當處于溫暖的成長環(huán)境下的孩子,很容易成為一個小暖爐,用溫暖照亮別人;但在不好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容易養(yǎng)成暴躁、孤僻等性格。
我們常常抱怨孩子,抗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但我們忘了,如果孩子內(nèi)心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無法抵御外面的寒冷。
只有當內(nèi)心被愛填滿,才能有足夠的勇氣面對一切,包括困難、挫折。
如果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先要給他一個好的家庭環(huán)境。
4
當孩子說“想死”時
如何正確的做
其實,在我小的時候,也曾無數(shù)次想過死,原因有很多:
而且,我也曾分析過很多死法:
分析了一圈下來,想一想,還是老死吧!
這也會是很多孩子都有的心理,而“死”這個概念在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里意義會不一樣。
如果是幼小的孩子說:想死,大多是模仿大人或動畫片里的情節(jié),他們并不太懂死的含義。他們所說的想死和真的死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
所以,父母先別焦慮,試著問一下孩子最近看的動畫片,或同學是否說過這樣的話。然后再問一下幼兒園生活中的某些細節(jié),或是否有不愉快發(fā)生,他想表達的可能僅僅是不喜歡。
如果是年齡大一點的孩子,說想死,就要這么做:
先試著問問,最近是否有什么煩心的事。當孩子說出來后,家長不要急著給建議或做評論,而是耐心的引導孩子說完。
當孩子一吐為快時,不適的情緒就可以減輕不少。如果想發(fā)表意見,一定要忍住。
當了解了孩子現(xiàn)在正在經(jīng)歷的困難時,可以詢問他,現(xiàn)在是否需要幫助。然后再一起商量面對和處理困難的辦法。
如果孩子說可以自己解決,不妨放手讓他先試一下。
事情解決完畢,等孩子心情舒暢了之后,可以和孩子坐在一起,推心置腹的聊一聊各自的感受,總結(jié)經(jīng)驗。
最后,分享給大家朋友圈一位老師說的一段話: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專給我們添亂找麻煩,他們每一個我們無法理喻、不能接受的行為背后,都隱藏著合理的需求。
一旦這些需求被看見、被認可,他們就會失去破壞的力量;而沒有被看見和認可的需求,則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搗蛋”行為來求關(guān)注。
愿每個孩子都能被愛,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