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逆反期家長怎樣做(初中生叛逆期父母應該怎么做)
9月3日凌晨,合肥市某小區有一女孩欲跳樓輕生。民警接到報警后迅速趕到了現場,發現一女孩正站在18層頂樓護欄外哭泣,情緒不穩定,隨時都有可能跳下。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經過民警的開導與勸說,最終把女孩安全救回,事后了解,女孩是一名初中生,因為感到學業壓力大,一時想不開想跳樓輕生。
近年來,關于中學生跳樓的新聞屢見報端,讓人們在感到痛心的同時,也覺得疑惑,為什么現在的孩子這么容易沖動,做傻事呢?
01、孩子到了初中階段會有哪些不同呢?
1、 初中生對自身身體發育的變化而產生的焦慮。
初中生的身體發育進入了一個突飛猛進的階段,他們的身體和性發育都在成熟的過程中,經歷著他們自己也無法控制的生物學過程。他們對自身的變化及性別意識的萌動和深化都感到了焦慮與不安。
很多初中的孩子又羞于向父母訴說這方面的困擾,再加上父母平時也沒有教給孩子這方面的知識,導致孩子自己在懵懵懂懂又疑惑不安中摸索,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2、 初中生的大腦正經歷“第二波”的發育。
十幾歲孩子大腦中主管情緒管理和調節、控制沖動等的前額葉皮層還未發育成熟,因此十幾歲的孩子情緒容易沖動,容易做出過激的危險行為。
3、 學業上的壓力。
雖然現在一直提倡素質教育,提倡給中小學生減負,但在現實情況中,面對升學競爭的壓力,以及父母們自上而下的焦慮,讓孩子們的初中學習比小學時的壓力要沉重得多,這一方面不僅是學習比較差的學生及學生家長的焦慮,就連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也同樣存在這種壓力,尤其面對父母過高的期望或者消極的評價,也讓初中生心里的壓力陡然增加。
4、 初中生渴望獨立,開始反對父母的管制與干涉。
身體外形的變化讓初中生覺得自己有了“成人”的感覺。這個時期自我意識的增強,讓他們渴望獨立,開始反對父母對他們的管教與干涉。不希望再像兒童時代那樣依賴父母,對父母言聽計從,而是表現出相抵觸的情緒,有時甚至是為了反抗而反抗。初中生要求在心理上能擺脫父母控制的現象稱為“心理斷乳”。
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沒辦法真的獨立,遇到事情時仍然需要父母或成人的幫助,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多地希望能從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支持與理解。需要能跟父母或成人之間能夠平等地交流,不希望再被當作孩子看待。
家有初中生的孩子,父母在面對孩子這一系列變化時,不要簡單認為孩子不聽話,變壞了,而應該從孩子,自身兩方面的角度來考慮關于子女的教育問題,及時調整教育行為,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改善家庭教育質量,幫助孩子糾正不良的心理和行為,平穩度過這段從兒童到成年人之間的過渡期。
02、家有初中生的父母應該注意哪幾點:
1、 父母要關注初中生孩子生理及心理變化。
初中生對于自己身體及心理的變化而感到不安與困惑,對于性成熟所帶來的羞恥、好奇卻又不知所措,但又找不到人傾訴,這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安與煩惱。因此,家有初中生的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自己對于孩子這方面的知識不知從何說起,可以自己先購買一些相關的書籍來學習,然后再來幫助引導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購買此類書籍給孩子看,讓孩子對于自身的身體及心理變化能夠了然于心,明白這是人成長過程中的必經歷程,才能讓孩子放松自己的心態。
2、 與初中的孩子保持有效溝通:
當父母們意識到孩子的這些轉變之后,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學習跟孩子相處的技巧,才能減少與孩子間的矛盾與沖突,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要做到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就是要少說話,多傾聽。中國公安人民大學李玫瑾說過,這個年齡的孩子你跟他說話,第一話要少,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后,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講道理不管用,他聽不進去的,他覺得我已經長大了。
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和心理學碩士琳.洛特在《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中,提供了七個建議,幫助父母在糾正孩子的問題前先進行情感聯結,使你的十幾歲孩子相信父母是支持他們的,這是保持有效溝通的前提:
站在孩子的 角度看問題并共情。
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傾聽并保持好奇心。
用鼓勵代替羞辱。
別再擔心別人怎么想——要做對你的孩子最有利的事。
讓你的孩子一起專注于解決問題。
與孩子達成相互尊重的約定。
3、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盡量避免當面沖突。
父母要轉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盡量以平等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交流。李玫瑾教授認為,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父母就得忍,過了就好。
前幾天跟我同事聊天時,說起關于孩子到了初中時的教育,他也是無限感慨。同事孩子上初二,班上有一男生,有點叛逆,因為晚上跟同學聚會較晚未歸,父母打電話又不接,父母輾轉找到孩子后,父母當著孩子同學的面責罵了孩子,回去后又免不了一番爭吵。
從此,這個男孩天天到校就睡覺,無論老師如何勸說,也無動于衷,他說:“既然不讓我玩,我也不讀書,我就天天睡覺。”就這樣僵持了一段時間后,孩子退學了。每次孩子的老師說起這個學生都感到非常惋惜。老師說這個男孩學習成績還不錯,人又聰明,就這樣退學實在太可惜了。
父母當與孩子有沖突時,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在當時跟孩子發生激烈的沖突,也要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當著外人的面責罵孩子。否則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之心,父母越反對,他越和父母對著干。要等雙方都冷靜下來之后,再來跟孩子談。
4、給孩子體驗不同的生活歷練。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過:“為了在教學上取得預想的結果,單單指導學生的腦力活動是不夠的,還必須在他身上樹立起掌握知識的志向,即創造學習的誘因。”
父母有機會的話帶孩子體驗一下社會真實的一面,讓孩子也吃吃生活的苦,他才能明白為什么要努力學習,學習是為了自己將來能有能力過上更好的生活,不是為了父母,更不是為了老師,只有孩子認識到這一點,發自內心的想學習,才不會像上面例子中的男孩那樣,拿自己的前程來跟父母賭氣。
我一親戚的孩子讀初二時,不想讀書,想早點獨立自由,父母勸說無效后,就跟他說,等暑假一到,就帶他去工作體驗一下,如果兩個月后還是不想讀書,那父母就尊重他的意見。
暑假剛開始,孩子的父親就帶他到一工地打工,父親跟孩子說:“好的公司或企業要招收的員工,第一就是要看你的文憑,現在的社會你沒有文憑,好一點的公司你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你沒學歷,沒工作經驗,只能從最基層的做起。”
工地上的工作有多苦自不必多說,搬磚、搬鋼筋,孩子以前沒干過這種粗活,沒兩天手都腫了,一下班渾身像散了架,吃不好,睡不好,咬牙堅持到開學,孩子堅定地回來繼續上學了。現在已經大學畢業了。如果沒有那次體驗,相信他不會明白學習到底是為了誰。
5、 父母放松自己的焦慮,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學業壓力。
現在的孩子不僅要面對學業上的壓力,有時還要面對父母的焦慮,他們承載了父母過高的期望,讓孩子感到窒息。關于學習上的壓力,不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承受這方面的壓力,連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也同樣感到沉重。
前兩年,我們這一個初中男生,平時學習成績優異,因期中考有一科沒考好,被家長念叨,自己心理壓力也大,從教學樓一躍而下,結束了年僅14歲的生命。
孩子一直以來都很優秀,偶爾一次沒考好,孩子感受到挫折的同時,又不能得到父母的諒解,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是優秀的,不能有一次考砸,一次不理想就會讓父母感到焦慮,父母過高的期望以及消極的評價,無形中加劇了孩子的不良情緒。
父母不能只關心孩子的成績,也要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孩子學業上遇到困難時,父母應該給予孩子鼓勵,做好孩子堅實的后盾,孩子也才有勇氣面對這些挫折。
初中生經歷著從兒童的幼稚期向成人的成熟期發展的過渡階段。是幼稚與成熟并存的轉折期。他們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發展的不平衡使他們處于一種“邊緣人”的不穩定狀態,又承擔著學業的壓力與父母的期望。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情緒波動,易沖動,既渴望獨立又擺不脫 依賴的矛盾心理,更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理解與幫助。
對于家有初中生的父母來說,要關注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在孩子們需要時給予中肯的建議以及必要的幫助,讓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對于孩子的教育和期望要適度,尊重孩子,以平等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幫助孩子平穩渡過初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