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是他們的,我只覺得吵鬧(人的悲歡并不相同,我只覺得他們吵鬧什么意思)
最近在一個平臺上面受到邀請,回答了一個問題。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這個問題過去很久了,但是依然有討論的價值,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原問題如下:

厭學管心營認為,大多數孩子可能都不想做一個“孝子”了。
這個問題描述得很詳細,雖然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但是也很值得拿來討論。
作為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肯定是覺得很委屈的。
這種委屈是很復雜的,不被他人理解的一種委屈。
不被他人理解,這里面有潛臺詞,是希望別人理解。
作為一個孩子,把話講出口,希望被父母理解,結果父母不僅不理解,還以此來攻擊自己。
在這里文章的最后有一段對話,其實很值得分析。
可能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經歷,看了之后都會覺得很擰巴。
因為父親拿著“你應該理解父母”這個孝順范圍內的道理,想讓孩子認同自己的道理。
而孩子也一樣,一直在和父親討論母親的行為對不對。
就是,你發現了嗎?兩個都在執著于對錯,都想證明自己的對的。
“我覺得我媽不該扇我”——潛臺詞,我對母親的行為很不滿,她傷害了我。
“她是你媽,你怎么能記仇呢?”潛臺詞——天啊,你對媽記仇,我感覺很不爽
“ 你就說這件事情該不該”——我就是不爽,你承認不承認這個事情?
“事情有前因后果,你成績差,你才扇你的”——不行,得把問題繞到他身上,真不爽
“你就說,我媽扇我對不對!”——我可不想繞到我身上,我就是記仇
“你以后這樣,出到社會要吃大虧”——他喵的,真難對付,用未來威脅他
…….
為什么父子兩個都分出一個對錯呢?因為他們陷入了一個權力關系的斗爭之中。
愛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很多人認為愛是一個類似于錢的東西,或者類似于食物的東西。
你以為缺少了愛,就可以像找錢或者找食物一樣,來讓自己獲得滿足。
實際上,越是缺愛,或者越是缺乏被理解,就越容易做一些事情來增加這種沖突。
因為在這種關系中的時候,沖突的雙方是處于一個“權力斗爭關系”中,非要分出一個你死我活,或者高低貴賤。
我們厭學管心營認為在這樣的關系中,就是一種競爭的思維,有人贏,那就有人輸。
贏的人【支配】輸的人,或者說有權力的人支配沒有權力的人,這就是一種控制。
“你不應該記恨你媽”這句話也是控制,是權力式的溝通,是要求對方把情緒給刪掉。
這是一種排位思維,那么另外一方就會自然而然會站在對立面,因為要競爭。
在這種關系中,我們很容易感受不安,陷入不安又容易也適用排位思維,熱衷于跟他人比較,會陷入追逐優越和控制的游戲,這樣會把人都當做潛在的競爭對手。
然后另外一種是聯結思維。
這種思維完全不同。
“我覺得我媽不應該扇我”
“是的,你媽不應該扇你”——更加有能力的家長可以說出——“你為此對你媽很不滿,你感覺受到了傷害,對嗎?”
這是在認可對方的需求,這樣說了之后,往往孩子都會感覺到安全感。也建立起了聯系。
那么我們該怎么處理這種問題呢?
厭學管心營認為在這種時候,假如是作為父母,要注意自己這樣的腳本。
如果父母的感覺都隱藏起來的話,小孩就會學到“不準有感覺”。
有時候在一個家庭里,可能會限制所有的感覺都不能表達,但大部分情形下,只會限制某些特定的感覺,而允許其他感覺——“不準覺得生氣”、“不準覺得害怕”等等的表達。
有時候這個信息,會被解讀為“可以有某種感覺,但是不能表現出來”。
有時候這個信息會更強烈,連感覺都不能有。
比如,小男孩常常反復被提醒,“男孩不準哭”,或是“要堅強一點”,這些話隱含的意思,就是“不準覺得傷心”、“不準覺得害怕”。
在有些家庭里,“不準有感覺”的意思是指“不準有身體的感覺”。這種禁止信息來自嬰兒很小的時候,如果信息很強烈的話,成人以后會造成某些很嚴重的問題,例如被禁止有饑餓感的小孩,長大后可能發展出厭食癥,有些溝通分析師認為,某些精神病的根源,就是“不準有身體的感覺”這個禁止信息。
有些父母會傳遞這樣的信息:“不準照你的感覺,要照我的感覺。”比如母親對小孩說:“我餓了,你想吃什么?”或是“我好冷,你把毛衣穿起來。”
如果是作為孩子,厭學管心營希望孩子能理解到一點,你可以恨你的父母。
因為本來愛恨就是交織在一起的,長時間相處即使是再合拍的人,也一定有矛盾。
而和父母是代際沖突,我們國家飛速發展,這一代和上一代的不同之處簡直太大了。
父母做不到理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是你和父母也沒什么深仇大恨啊。
大多數人就是沒辦法做到相處理解的,即使這個人是你的父母也一樣。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說的。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哪怕是和你相處處境的同學,你玩得最親近的朋友,說不定都很難理解你的感受。更別說相處很遠的父母了。
假如你能認識到父母就兩個中年人,某種意義來說,他們本質上和路邊的大叔、大媽沒區別,你指望一個路邊的大叔、大媽理解你的感受?理解你的想法?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而在青春期,本身也是一個和父母分離的階段,父母也有分離的焦慮。
我們厭學管心營想說,你和他們不同,青春期快要結束,馬上18歲成年了,這也代表了你要離開他們的信號,他們在潛意識中也不想你離開他們。
假如你能夠認同他們的思維,他們就感覺你還是他們的孩子,就會感覺舒服一些。
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這種控制會把你越推越遠。
那么我們作為新的一代,如果你想和解的話,你可以學習聯結的思維去和你父母溝通。
假如你不想的,我也沒太多辦法,畢竟你受到的痛苦是你的痛苦,你沒原諒也理解,你也有選擇不原諒的理由。
只是,你應該清楚,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父母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