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越管孩子越叛逆(父母越管教孩子越叛逆)
好的教育,是父母用愛、鼓勵、陪伴滋養孩子的生命力,即使生活艱辛,生命可以照樣健康茁壯。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我沒有像你這樣的孩子!”
“我也不要你這樣的媽媽!”
臨睡前,窗外突然傳來一陣大動靜,憑著當媽的本能,我預感:不知是哪家的孩子,又與父母鬧上了脾氣!
爭執聲斷斷續續傳來,在針鋒相對的沖突里,依稀出現一個想要努力管教孩子的父母,和一個不想被管教的孩子。
“管與被管”,成為無數父母子女之間最內耗親情的矛盾,可對于任何父母來說,一句“我不要你這樣的媽”,是戳進心窩最疼的刀子。
想起樊登老師的一句話:
當你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你使勁特別大,感覺特別累,孩子也特別痛苦,那么一定是方法錯了。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也沒有孩子天生討厭父母。
那些被孩子嫌棄的家長,只不過在點滴生活中,用錯了愛的方式,悄悄失去了孩子的心。
01
錯把“替”變成“幫”
有一句深情的臺詞叫做:無論你長多大,你永遠是父母眼里的孩子。
生命的傳承關系也好,父母本能的愛護之心、保護之欲也罷,天底下的父母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幫孩子做最對的決定,托舉孩子最快成長。
孩子仿佛是家長手里鑄就的模具,修剪的盆景,只要依言而行,順勢成長就好。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需要大人“幫忙”,可不顧孩子內心意愿的決定,悄悄瓦解孩子對家長的信任。
想起英劇《王冠》中菲利普親王對查爾斯王子的教育,也許就是最好的說明。
體格強健、崇尚運動的菲利普對兒子查爾斯懦弱的性格非常不滿,于是他強行將兒子送進戈登斯頓中學,試圖通過學校軍事化管理、體罰、體力勞動來磨練兒子的意志,以此改造成一個理想的兒子。
然而,這對于個性柔弱的查爾斯來說,學校簡直就是“監獄”和“地獄”!
每天一大早,查爾斯就要光著腳踩在泥地里晨跑,跑完后去洗冷水澡,冬天也不例外。
不僅有嚴苛的訓練,還有繁重的體力勞動,查爾斯甚至還要接受被父親授意的“特殊安排”——睡在一扇破舊的窗戶邊,只要外面下雨,雨水就會打濕他的被子。
在這個學校里,查爾斯因為懦弱的性格受盡嘲諷和孤立,當他試圖求助父親,換來的往往是父親的一頓咆哮。
菲利普斬釘截鐵地告訴兒子:
他必須像當年的自己一樣,最終通過學校的年度體能考核。
學校舉行越野賽,菲利普興沖沖趕過來為優勝隊伍頒獎,令他失望的是,領獎臺上沒有兒子的身影。
于是,頒完獎后,他鐵青著臉回去了。
可菲利普不知道的是,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可,查爾斯一出發就賣力地奔跑。
不幸的是,出發沒多久,他就摔倒在泥濘中,越落越遠。
最終,查爾斯沒能跑完全程,他無顏面對父親,躲到一根柱子后面無助地哭泣。
父母之愛子則為計深遠。
影片中,菲利普并非不愛自己的兒子,他以一個父親的高瞻遠矚,試圖幫助孩子做最好的決定,卻其實把孩子推入痛苦深淵。
現實生活中,家長常常錯把“改造”變成“幫”,家長安排得心安理得,孩子早悄悄在接納中受傷。
愛給得剛剛好,才能溫暖孩子稚嫩的心靈;
“幫”給得適當,才能真正助力孩子成長。
02
步步逼孩子長大
你對自己的孩子滿意嗎?
如果采訪100個孩子家長,估計有99個家長,總能挑出孩子身上的問題:
他們磨蹭,
他們不聽話,
他們學習不夠努力……
家長總用“老大徒傷悲”心態指責孩子浪費光陰,卻從來沒有從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那其實是孩子按照正常的生命節律在長大。
哪一個孩子不是從吃飯睡覺玩耍中成長?
不是從幼年走向青少年走向成年?
在自己的年齡階段做自己該做的事?
恰恰,這成為很多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家長總希望孩子“超季成長”,一個往前拽,一個停留在原地,現實與期望無法同頻,親子關系在較量與抗拒中內耗。
多年以后,家長卻拿著孩子的成就炫耀:沒有我當年逼你一把,會有你今天的模樣?
事實上,逼孩子長大,是最殘酷的教育;一如揠苗助長,看似家長贏了孩子的前程,卻其實孩子早已耗光自己的心力能量。
有個訪談類的節目叫做《不好說特想聽》,一個叫天天的嘉賓是在眾人眼里的優秀者,他年紀輕輕就獨立創業,可聽他細數成長歷程,卻令人唏噓:
第一次去滑旱冰,他一連摔了13次才學會站起來,媽媽沒有伸手扶一把;
二年級被接到父母身邊上學,他從來沒有享受過被接送的福利;
媽媽極少滿足他的愿望,哪怕主動給他端一盤愛吃的牛柳。
18歲他獨自到英國留學,媽媽以“成人”為由,斷了任何經濟支柱,他靠刷盤子維持在國外的生計。
回國后,他被要求自己買房買車,買一切他想要的東西。于是他創業,為了拿到業務,應酬喝酒到胃出血……
節目的主題本是孩子向父母述職,可天天的初衷卻其實只想要媽媽的一個答案:為什么!
遺憾的是,母子間的對話幾次中斷,天天最終也沒能從媽媽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他憤然離場,媽媽黯然神傷,卻倍感委屈。
多年來,她藏起媽媽的柔情,用硬冷的教育方式逼孩子成長。
兒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比同齡人領先,這令她驕傲,可她不明白:
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為什么兒子如此怨她,母子形同陌路人?
或許天天在節目中最后說的一番話,能夠表達他的受傷:
“你是用愛的名義對我進行道德綁架。你希望我按你的方法去活,但是你從來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我的感受。”
有人說:毀掉親情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逼著孩子成長。
深以為然。
誠然,“逼”孩子一把的確能夠激發孩子潛能,鍛煉出了孩子極強的生存技能,可每一步“逼”,卻也悄悄成為推孩子遠離父母背后的那雙手。
還有什么比有家不愿意回,有親人不能依靠,更讓孩子傷心!
若真到了那一步,再追悔,也莫及。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在一個有利于成人生存的世界中,兒童會有一種孤立的狀態。
是啊,生活中,很多父母忙著讓孩子成長,卻忘了父母的關愛才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養料。
錯過一時,錯失一生。
03
給孩子生命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這段時間,新東方的直播間火了一位帶貨老師,他就是董宇輝。
很多人折服董宇輝的涵養,試圖探究他的成長教育背景。
透過董宇輝的一段話,你也許就能明白一二。
“好的教育其實不是給孩子提供學區房!好的教育是讓孩子自己想知道一切,是讓孩子對于生命力,對于生活的很多東西產生感知。”
想起另一個優秀的女孩,以707分的高分考入北大中文系的王心儀,在她《感謝貧窮》的自述文中,讓人看到了教育最好的模樣。
從小家境貧寒,王心儀飽嘗“窮”的滋味長大,沒錢買衣服,她穿著“土得掉渣”的別人送的舊衣服;
沒有錢住校,于是和弟弟共坐媽媽的一輛自行車每天來回上學;
她的童年里沒有動畫片,沒有芭比娃娃,沒有零食……
然而,貧窮的童年里,王心儀卻擁有一位給她幸福和支撐力的媽媽。
穿著被嘲笑,媽媽告訴她:“不要理,踏實做事就好。”
每天從鄉里來回上學又遠又累,可有媽媽每天一路陪伴讓她感覺回家的路,充滿期待。
有時候,他們三人一路走,一路聊,一直走到天黑才到家。
什么是幸福?
那個時候,王心儀便懂得了一個道理: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完美,而是需要自己極力去擁抱看到的美好與陽光。
沒有玩具、零食和游戲的童年里,王心儀在媽媽的悉心陪伴下,擁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
那是和媽媽一起捉蟲子回來喂雞,然后一起等待第二天美味的雞蛋;
那是和媽媽一起下田,趁她澆地的時候偷偷玩水,擁抱香郁的麥田;
那是和弟弟作伴,爬上屋后高高的桑葚樹,摘下紫紅色的葉子,倚在樹枝上滿足地品嘗……
被呵護的探知欲,被保護的自信心,被培養的獨立精神,最終,王心儀考上了北大。
好的教育,是父母把自己視作園丁,把培養孩子權當管理花園,提供土壤、澆灌和充足的光照。
如此,在適宜的環境里,孩子自然能蓬勃生長。
好的教育,是父母用愛、鼓勵、陪伴滋養孩子的生命力,即使生活艱辛,生命可以照樣健康茁壯。
04
《無條件養育》中,作者艾爾菲·科恩提到:
“孩子不是受訓的寵物、不是計算機,輸入某些程序就可以預測他們的反應。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其中一定有許多不同的理由,其中有些理由會彼此緊密關聯。”
誠然,父母給了孩子生命,父母肩負著養育孩子的責任,但無論如何,教育都應該根植于愛。
不僅僅給予孩子物質上的豐富,物理上的溫暖,更應該是內心深處涌上來的依戀、滿足、安全和踏實。
用高質量的生命去影響另一個生命,才是為人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讓孩子活出自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