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馬路上的車是自閉癥嗎(小孩沒眼神交流就一定是自閉癥嗎)
過馬路從來不看來往的車輛,手指往通電的插孔里伸,喜歡往樓窗外探身出去看,為了聽到“叭叭叭”的響聲來回開關煤氣,在高處攀爬行走……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很多熟悉自閉癥孩子的人都知道,他們經常對一些危險的事情不管不顧。
可是,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卻有許多需要注意的“規則”,一旦沒有遵守就可能受到傷害。例如,吃飯的時候跑跳會噎著、樓梯間打鬧追逐可能會跌倒、隨意玩火或刀子,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
孩子的這個特點,可急壞了很多家長,那我們應該如何教導他們避開危險的事物呢?
1.設定清晰界限
心理學里有一項著名的費洛斯特法則,指的是如果要修一堵墻,必須知道把墻修在哪里。如果要制訂規則,必須知道規則的界限在哪兒。也就是規則一定要明確,要清晰地界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我們首先要給孩子設定清晰界限,并為孩子解釋界限的意義,讓孩子牢牢遵守我們定下的界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例如,孩子喜歡東跑西跑,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允許他東跑西跑的地方是足球場,而不是馬路上。
當孩子有不當的行為時,家長必須明確態度,“不可以”“不能”,而不是“不可以哦”,“這樣不乖乖哦”。帶有商量的語氣,孩子會覺得他的行為是允許的或者至少是不會受到責備的。
2.盡量少設界限
上一點中,我們提到了要為孩子設定界限,但是,設定清晰界限并不代表就要多設界限,相反,我們應該盡量少設界限。
因為家長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所以建議家長不要經常拒絕孩子的請求,至少在90%的時候,我們要對孩子說“Yes”,只有10%的時候才說“No”。
所以,在家里,我們要盡量把家里布置的越少需要設置“界限”越好,例如蓋住電源插座,桌角安裝防護軟膠,樓梯口加置圍欄,廚房的刀子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大門內側頂端加置扣鎖,如果住在高層,就在露臺外,或通往露臺的出口加上圍欄等。
3.注意阻止的態度
我們給孩子設立一些行為界限,初衷是讓他們“危險”的行為得到有效的約束和糾正。
盡管我們給孩子設置界限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當我們試圖阻止孩子去做一項他喜歡做的,但是在我們看來卻很危險的事情時,還是要注意我們的態度。
通常來說,你會抱著什么樣的態度呢?
如果是大聲斥責拒絕孩子,這在孩子看來就是我們在懲罰他,我們在阻止他做喜歡的事情!所以,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用自己和孩子都可以接受的方式來滿足孩子的要求。
例如,點點喜歡探出窗外看外面的風景,但這在媽媽眼里,孩子半個身子懸掛在窗戶外,簡直危險的不得了。這時,點點媽媽就會對孩子說:“原來點點喜歡看外面的風景,媽媽可以和你一起看,讓我們坐在小凳子上,陽臺邊太危險,媽媽會擔心。”
并且提供替代行為:“等吃完晚飯,我們可以一起到樓下去逛逛。”或者:“周末我們去電視塔的觀景臺,哪里可以看的更遠。”
家長要認識到,很多我們看起來危險的行為,其實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是屬于正常的好奇心,要給予積極的引導,同時要告訴孩子避免危險的做法,不應該以此為理由為孩子設立一大堆限制。
4.培養孩子的服從性
“服從指令”對一個自閉癥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學會服從教學指令,實現我們的指令對孩子行為的有效控制時,孩子才能更順暢的學會必需技能。
特別是在孩子做一些危險的行為時,如果我們發出阻止或轉移注意的指令,孩子能夠跟隨我們的指令,這將對孩子的安全有進一步的保證。
當孩子能聽從指令時,我們要及時強化孩子好的行為,建立“強化”與服從指令的行為之間的關系。開始時,我們只要求孩子完成他特別喜歡的任務,創造表揚和獎勵他服從指令的機會。然后,逐步發出一些孩子不太喜歡的指令,如果孩子服從了,就要給予孩子更加有吸引力的強化物。
在孩子不服從指令時,我們也要盡量不喜不怒,保持平靜中和的態度,積極去引導,而不是輕易做出錯誤的懲罰。
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在活動上有選擇權,尤其對于一些“控制欲”較強的孩子,可以主動給他選擇的機會,例如“你喜歡到外面去玩,還是喜歡看動畫片呢?”,這樣孩子就能在一個安靜、積極的環境下游戲了。
5.家長切忌大驚小怪
除了事前預防,當問題行為發生時,我們也要把握好正確的引導方式。
通常,大人目睹孩子做出危險行為時,第一反應不外乎尖叫、大聲喝止,甚至會輕輕的打孩子的小手斥責。
但有時候,這些作法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有趣:“為什么我一靠近那個有東西,就會有許多人看我呢?好有趣喔!我要再玩一次!”
所以,大人抱有正確的態度,才能避免孩子用這類的危險行為,當作吸引大人注意力的開關。當孩子做出危險行為時,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以平常心面對,還要快速靠近孩子,以平靜的口氣告訴孩子“這是插頭,很危險”,同時帶孩子離開現場。
6.提供替代行為
在“第三點”中,我們提到了“替代行為”。想一想,明明非常喜歡玩水,在外面經常看到水就會不管不顧的跑過去,這時可以提供什么樣的替代行為呢?我們可以告訴點點,回家后可以在浴缸里玩水,或者帶他去游泳池。
明明喜歡撿地上的東西,不管能不能吃都會放到嘴巴里,如果制止的話,他就會大哭大鬧。所以,為了防止明明撿地上東西吃,媽媽會給他帶一個腰包,里面放很多零食,當他想吃東西的時候,可以吃隨身帶著的零食,他就不會撿地上的東西來吃了。
這樣的替代方法既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能改善孩子的不恰當行為,對于我們來說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呢。
7.轉移孩子注意力
如果我們一時想不出可以使用什么樣的替代行為,那就只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去關注一件比有危險的行為更具吸引力的活動上去。
“咦?你的車子在哪里?不見了嗎?我們來找一找吧!”、“是什么聲音啊?是小狗在汪汪叫嗎?”,巧妙地使用轉移注意力,能避免孩子再度做出危險行為。
8.為危險行為付出代價
有些孩子對環境的敏銳度較低、對聲光熱等感覺刺激較鈍感,經過多次的演練仍沒有太多改善,家長就可在保證安全的范圍內,讓孩子適度感受什么叫做“危險”。
例如,桌子上的湯很燙,孩子就是想去摸,這時我們就可以讓孩子用手背去摸摸看、感受一下“燙燙的湯”,這樣直接的體驗會比我們口頭再三勸阻更直接,更能讓孩子理解所謂的“危險”。
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方法適用于具有一定的理解和因果能力的孩子,對于能力較差的部分自閉癥孩子,依靠懲罰來控制危險行為并不一定有效。
再次提醒家長,在實施這些方法之前一定要保證安全,避免發生意外。
9.觀摩行為的后果
這個方法更適合非常危險的行為,如用手去接觸插座、爬陽臺或其他攀爬高處的行為,一旦發生,后果不堪設想且不可挽回。
當我們很難用自然后果給予孩子懲罰,讓孩子明白這是危險的行為時,可以采用這個方法。
例如,明明喜歡對爬窗臺,我們可以當著孩子的面,將一個他特別喜愛的陶瓷玩具放在陽臺,然后讓孩子“不小心”把瓷娃娃碰掉下去。我們再帶著孩子去看這個破碎的瓷娃娃,讓他感到損失,并且以后也不會有這個玩具了,從而體驗這種危險行為的嚴重后果。
這個方法不適合那些把扔東西作為刻板或喜愛活動的孩子,同時應注意對鄰里的影響,注意安全。
10.家長要有危險意識
孩子在小的時候,往往心智都不成熟,對各種好玩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但他們并不知道危險的事物對自己的傷害有多大。
這個時候往往要求家長細心照顧孩子,因為悲劇的發生往往只需一剎那,沒有事前排練,也沒有機會事后注意。要想孩子安全,父母必須要有危險意識,讓孩子遠離危險。
記住以上這10個要點,相信你的孩子最終會學習到如何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