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重要的不是技巧或方法,重要的是心(注重與孩子的溝通)
我們家竹也小朋友,最近特別喜歡“舞勺弄叉”,總喜歡把餐具牢牢抓在手上不放開,誰要從她手上把餐具拿走,她就跟誰急,就地撒潑打滾、崩潰大哭。沒辦法,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拿著勺子叉子玩玩具、滑滑梯、吃飯,甚至睡覺的時候也要抓著餐具。但我們的心里其實很忐忑不安,很害怕金屬材質的餐具會一不小心給孩子造成傷害,比如跌倒時割傷皮膚等等。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怎么辦?為了把女兒手上的餐具“騙”下來,我和竹爸采用了威逼利誘的各種方法:
我們拿出她愛吃的零食跟她做交換,失敗了;
我們給她看ipad,趁她不注意偷餐具,失敗了;
我們苦口婆心地講解餐具可能造成的風險,失敗了。
屢敗屢戰的我們,在網上看了很多帖子,學習有經驗的寶爸寶媽的育兒之道。某天,我看到某個寶媽分享自己的經驗:每次拖地后女兒都不等地板干透,跑來跑去導致頻繁摔跤,她特別擔心娃摔傷了卻總是拿娃沒辦法。某天她拖完地,娃依然跑來跑去,她突然想到一個方法:假裝自己摔倒了,還做出很夸張的動作和表情,告訴孩子拖完地跑來跑去可能讓媽媽也摔倒,讓媽媽也疼痛、難受。沒想到的是,心疼媽媽的孩子竟然一瞬間呆住了,并且記住了拖完地不能馬上跑來跑去這件事。
我們跟著依葫蘆畫瓢,也假裝爸爸媽媽被餐具弄傷了,結果竹也小朋友也是一愣,然后就乖乖地把餐具給了我們。我們在終于松了一口氣的同時,內心也十分感動:孩子不擔心自己被餐具傷害,可是擔心爸爸媽媽被餐具傷害,她愛我們勝過愛她自己啊!
這件事同時也給了我們啟發:跟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技巧固然重要,但把握孩子的情感更是重中之重。特別是3歲以前的孩子,還沒有真正和外界接觸,最親近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和自己似乎也是一個整體,父母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都會被孩子仔細觀察,記在心上。所以想要教孩子什么,請先教自己,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育兒先育己。
如下,再跟大家分享,爸爸媽媽在和孩子溝通時應注意的三個細節。
細節一、保持情緒穩定
既然我們被孩子如此重視,那我們更應注意自己的情緒管理,盡可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穩定、健康的家庭環境。如果我們動不動就暴跳如雷,那孩子就會一直戰戰兢兢;如果我們的情緒朝令夕改,時而高興時而悲傷,那孩子也會因為我們的情緒不穩定而焦慮不安。
保持情緒穩定,心情不會大起大落,其實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才能讓孩子像在媽媽的子宮里一樣,感受到祥和穩定。
細節二、少說話,多做事
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概念叫作“麥拉賓法則”,它指的是:當我們在和一個人交流時,對方真正感知到的信息和我們想象的或許不太一樣,大家可以一起來看一看:
55%是通過看,比如我們的手勢、表情、態度、肢體語言等;
38%是通過聽,比如我們說話時的語調、語氣、速度、聲音大小等;
只有剩下的7%,才是純粹說的具體內容。
大人尚且如此,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的孩子就更不必說了,她會更容易從父母的神態、舉止、動作中獲取信息,而不是從父母所說的話。所以父母多做給孩子看,少說給孩子聽,也是非常巧妙的溝通方式。
細節三、學無止境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他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點,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自己獨特的成長方法。但我們家長再怎么優秀,也需要時間的沉淀,通過一次次的觀察,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越來越了解孩子,才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搭建起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橋梁。
在這個相互了解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學習優秀家長的育兒經驗,聽聽育兒專家的知識講座,不定期自我反思和反省,需要我們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