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的嚴重表現(青春叛逆期情緒的典型表現)
本文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叛逆期出現的原因及叛逆的表現,第二部分為錯誤引導方式和正確引導方式舉例,第三部分為家長在面對叛逆期孩子時應考慮的因素及心態建立。每節均設有小標題,您可直接下拉到您需要的部分進行閱讀。其他您想了解的問題可在文末給我留言或在公眾號私聊我,我陪您一起面對,一起解決。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青春叛逆期是孩子從兒童向青少年的過渡時期,孩子逐漸走向成熟,自我獨立意識增強。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迫切地想要擺脫家長的監管,他們渴望像成年人一樣獨立自主、擁有決定權,但實際上卻還無法真正獨立自主,是需要大人的陪伴與引導的。所以,青春叛逆期對于孩子和家長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時期。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青春叛逆期的6大表現,提前做好預防
1.家長說什么在他(她)眼里都成了嘮叨
叛逆期的孩子本身情緒控制上就比較薄弱,家長再三的叮囑只會讓他們覺得這是一種不信任,因為在他們自己眼里,他們已經長大了,會對自己的時間、事情做出安排。家長說得越多反而會引起更強烈的反抗。
2.特別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
標新立異的服裝打扮可能是他們追求的與眾不同,外表形象對于他們來說極其重要,這關乎他們在同輩之中的面子,但這個審美可能就跟家長大相徑庭了。
3.不愿意跟爸媽一起出門
孩子小時候就是媽媽的小尾巴,菜市場,商場,親戚家……媽媽去哪兒都想要跟著,但叛逆期的孩子寧愿待在家里打游戲,看電視或者睡覺都不愿意跟爸媽出門,但同學朋友一叫立馬就可以興致很高地出門。
4.特別愛頂嘴
不管家長說的對不對,總可以用“歪理”頂回去。
原則就是:家長說的完全沒道理,必須大聲頂嘴; 家長說的有點道理,必須找沒道理的部分頂嘴;家長說的完全有道理,必須故意曲解家長的意思頂嘴。
5.嘴里很少出現贊美的詞
老是各種吐槽,老師、家長、甚至社會現象。他們會因為一個小瑕疵而否定整個事物或人物,并且抓住這點開啟瘋狂吐槽。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長大了,可以進行獨立思考,有話語權了。
6.容易莫名煩躁,發脾氣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情緒是不穩定的,而且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差。所以很小一件事就可能引燃他們心中的怒火,從而大發脾氣。
以上總結的是青春叛逆期孩子普遍的表現,當然每個人伸展的環境、個人性格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但 “叛逆”不可怕,“青春期”也不是洪水猛獸,只要家長好好用心引導,孩子就可以順利度過叛逆期。
其實,青少年的種種行為表現,通常是家庭教育或生長環境之下的反映,也可能是大眾傳播媒體推波助瀾所造就的結果。青少年并不是來自外層空間的外星人,只要父母愿意多花些時間與心思去讀懂他們的行為語言,用心陪伴、時常保持情感的互動,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就不遙遠了。
下面我來理理叛逆期的教育方法。當孩子處于叛逆期時,父母錯誤做法有哪些呢?
1、不管不顧。
有這種思想的家長多半是馬大哈,在他們看來孩子正處于2~3歲的關鍵時期,零是成長的時候,所以自己沒有必要把太多的心思放在這上面,任其自由生長,他們主張放養式教育,但殊不知,真正的放養和他們想象中的放養是不一樣的,放養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教育成本,時間精力等一個都不能少。
2、任由孩子叛逆下去。
這位家長明顯是過于驕縱了,他們總覺得孩子還小,即使再叛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先由孩子任性一會就好了,等他長大了些許問題就不那么嚴重了,在這樣想的時候他們就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問題的累積,一種問題如果沒有及時的解決,很有可能就會累加成第2種、第3種,甚至會形成疊加效應,到那個時候叛逆是小事,捅婁子可是大事了。
3、和孩子硬碰硬。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處于叛逆頑固的狀態時,一般來說他是什么話也聽不進去的。所以家長越是硬碰硬,效果可能會更差,在你以為用權威可以使孩子屈服的時候,情況反而會越來越糟糕,孩子不但不會聽從,反而會越挫越勇,這都是有可能的。
世上無難事,只要可能攀登。當孩子處于叛逆狀態時,家長應該做的并不是硬碰硬,也不是放任制,而是采取一套科學有效的方法來積極的應對。我相信在理解了這套邏輯思維后,家長一定能夠明白接下來該怎么辦。
正確做法
第一條原則:父母以身作則
這是老生常談,但是還要談。子女身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師,如果父母親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自然無法要求子女,父母親的話也就沒有權威。中國父母對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學習,認真讀書。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調查,絕大部分好學上進學生,都出在家庭的父母本身熱愛學習。
這不是說父母一定要天天讀書。學習可以是各種不同的文化愛好,熱愛戲劇、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歷史、熱愛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愛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較能夠發展起上進心。
第二個原則是:家長要學會保護子女。
在處理子女教育問題上,有兩個錯誤的傾向,或者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學校和教師;另一個是完全信任學校,信任老師,不信任自己的子女。現在的孩子即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隸。在學校里壓力很大,學業壓力、考試焦慮、人際關系壓力、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的壓力,不可能個個同學都是學習優秀的學生,實際上大部分同學是學習一般的學生。
到初中以后,少男少女還有體相煩惱壓力,體相煩惱,對自己的長相很在乎,對同學的評價很敏感,還有生理和身體迅速發育帶來的種種困惑與煩惱,等等。
第三個原則:忌嘮叨,會傾聽,與子女平等交流
父母和子女之間總會有所謂代溝的。在初中到高中階段,是子女容易產生叛逆的一個階段、逆反的一個階段。子女生理發育迅速,長成半個大人,個頭與父母差不多,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從各種媒體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見,但也常常過分地自以為是。
父母的那些說教也聽了10多年了,聽煩了。加上學業壓力大,這個階段的子女,一般都會非常討厭嘮叨的家長。 要學會傾聽子女,學習與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學階段還愿意有什么事都與家長交流,那家長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愿意與家長交流,有什么問題都能夠得到比較妥善地解決。
第四個原則是:對子女多鼓勵,少批評
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多一點寬容。少年兒童只有在鼓勵的環境中才能健康成長。
第五個原則是:給子女越來越大的自主空間
父母和子女雙方都要學會這一點。有些家長總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設計子女。適當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隨著年齡增長,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覺和自律,而且要給子女以自主的空間,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間。
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僅孩子要解決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決好自己與子女關系上的困惑。父母親過分管制已經長大的子女,是許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分的戀子情結戀女情結,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家長應該明白,子女的快樂和幸福,就是家長最大的幸福,如果子女對家長非常服從,但他/她自己不快樂,那么家長還是失敗的。
第六個原則是:對子女的學業要求,要實事求是
只要子女盡了努力,就決不能再苛求,還要學會為子女減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適應目前這種學校教育的。有些孩子盡了努力,可是成績還不理想,家長要學會為孩子化解煩惱、分擔壓力。西方人說,壓跨駱駝的是最后一根稻草,總是給孩子施加壓力,好了還要再好,一次考試就要達到什么名次,這些都是沒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險的方向。
家長應該懂得并記住,子女的身心健康、個性開朗豁達,比學業成績重要得多。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只有在父母慈愛而不寵愛、多幫助少施壓、多引導少管制、多鼓勵少批評、多寬容不苛責的家庭環境中,子女才能逐步發展健康的個性。
第七個原則:要逐漸培養子女吃苦耐勞的精神
這是富裕地區、富裕家庭的一個問題,對子女成長和教育的重視絕對必要,對具體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和訓練方案可以也應該精心設計。但千萬不要把孩子本身當作一個可以設計的對象。孩子是人,是生命,而不是工程師手中的一塊材料。
在父母的引導和學校的教學之外之上,要給孩子自主的空間,要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想法、愛好,不要把孩子當作為學校制造分數的機器、為老師制造教學業績的努力,也不要把孩子當作為父母爭光的工具。沒有人能夠設計出愛迪生,沒有人能夠設計出愛因斯坦。
人最重要的素質:好奇心、興趣與愛好、欣賞與追求美與和諧的能力、創造發明的能力、求智愛真的渴望,這些都不是他人能夠設計出來的。這些素質只能在一個平等、寬松、自由而又富于文化傳統的環境中自發生長。
心態總結
此外,很多時候,為人父母的明明出發點是好的,為什么孩子就是不聽?好像說什么做什么都沒有用,很無力。但是,所有的問題,都會因為愛而化解,這才是家。而愛,只有表達出來,對方才能感受得到。
所以當你不知道該如何跟叛逆期的孩子相處,而感到苦惱的時候,不妨給彼此一點時間,和孩子聊聊,講講你的心事,也聽聽他的生活。在充滿愛和關心的對話中,你會發現這頭暴躁的小怪獸也有溫順的一面,也許很多叛逆期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采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
最后,才利用恰當的時機,趁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