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實施后的上半學期,期中考試陸續結束了,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很關注考試成績,雖然成績說明不了學習的所有,但確實能反映孩子學習的真實客觀情況。其實考試最大的目的,是透過成績,發現問題,幫助孩子完善自己的不足。因此,除了分數之外,父母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錯題和失誤題。從而取長補短取得進步。
考試之后,在分析試卷時,學生和家長常常會為錯題找借口,“呀這個題是粗心了啊”“這個題是太難了超綱了呀”,結果分析完成績上不去的原因就是粗心和不會。但是,有沒有想過粗心和題難的背后是什么?
很多時候沒有找到真正失分的原因,其實不是粗心也不是笨,而是懶,是“積懶成笨”。
因為懶,所以孩子上課懶得做筆記。上課做好筆記好好聽課是學習的基礎。只有認真聽課認真做筆記,才能把知識掌握牢靠。
因為懶,孩子課下懶得反復練習和復習。論語里講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知識不復習不練習,那知識永遠都不是自己的,也不會熟練,當做題考試時自然不會得心應手。
因為懶,當考試時候孩子懶得檢查,所以會有很多錯題。如果做完題有時間認真地檢查一遍,會發現很多題得分都不該丟。
所以,不論是學生自己還是家長,都不要再為學習上的懶惰找借口。
華羅庚說過,“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耕耘一分才”。
所以,要想取得好成績,最重要的就是克服懶惰,勤奮好學,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