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一詞匯,在不同歷史時期含義的變化(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什么時期)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周成王五年時,刻在何尊青銅器上的銘文,記錄了周武王說的一句話。當時武王滅商,天下初定,在嵩山祭祀時,望著群山環繞之中的洛伊盆地,萌發了在這“天下之中”建立新都的想法,并許下愿望說:“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yi)民?!边@里的“中國”表示地理位置,即“國之中間”的意思。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在《詩歌·大雅·民勞》中有這樣的記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边@時的“中國”指的就是國都或京城的意思。《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币馑际钦f“帝王所都之中,故為中國”。
“中國”一詞在古代通常也是指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主要是指黃河流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要比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發達得多,因此黃河流域或稱中原地區在古代人們的意識中,一直被視為“中華正統”,黃河中下游地區在古代被稱為“中土”、“中原”、“中夏”或“中華”,后來“中國”的稱呼也泛指黃河流域一帶。
《孟子·滕文公上》曰:“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莊子·田子方》道:“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边@些都說明古代所謂“中國”指的就是“中原”。中原地域大約是指陜西大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部一帶。
春秋時期,齊桓公救援邢國和衛國,被《公羊傳·禧公四年》記錄為“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邢、衛被認為是“中國”即中原諸侯國。
同時期地處南方的楚國,起初并不被中原諸侯所認同,認為其為“蠻夷”,而楚國也習慣性地與中原政權對立,所以才有楚莊王“問鼎中原”的說法。當然,在楚莊王執政期間,大膽通融華夏,“以夏化夷”,吸收以周禮為核心的中原文化,逐步被中原諸侯所認可,融入中華民族之大家庭。
自秦始皇起,我國雖然在疆土上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之后的每一個朝代都用自己定的國號,如秦朝、漢朝、唐朝、宋朝等,直到清朝依然是說“我大清天下?!?/p>
至十九世紀中葉,一些西方國家屢屢侵犯我國,其行為是徹徹底底的“外國”侵略,與過去我國內部“中原”與“蠻夷狄戎”的斗爭,在性質上是截然不同的。隨著近代世界各國國家概念的產生,“中國”也成為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國家名稱?!爸袊币辉~即專指我國全部疆域領土。
我國第一次使用“中國”一詞代表國家,竟然是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這是我國百年恥辱的開始,也是官方首次使用“中國”來代表我們國家。這時的“中國”一詞已經超越了朝代而成為國家的名稱。從此以后官方也更為廣泛地使用“中國”一詞,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國”一詞才作為我國的國號使用。
1949年10月1日,經過無數革命先驅的奮斗和犧牲,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從此結束了喪權辱國的舊時代,迎來了一個偉大的新中國?,F在的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好的國家;是世界上最穩定最安全的國家;是世界上最熱愛和平的國家;也是我國五千年來最繁榮富強的偉大時刻。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必將像珠穆朗瑪峰一樣成為世界之巔。祝福我們的祖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