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批評孩子導致孩子跳橋(孩子犯錯被家長吊起來暴打)
前段時間網上又曝出一個悲劇:武漢一名初中男生玩撲克牌被老師發現,媽媽直接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扇兒子耳光,指著他鼻子訓罵。男生已經高出媽媽一個頭了,就那樣老實地靠在柱子上挨打,旁邊是他的同學們。媽媽發泄一通后氣消了一些,被其他家長拉開后就憤憤然走了。男生繼續沉默著,兩分鐘后,他爬上走廊縱身跳下去……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事發后孩子媽媽悲痛不絕,她萬萬沒想到一個批評就親手葬送了兒子的性命,成了自己一生無法承受之痛。
無獨有偶,前幾天我朋友孩子所在的小學也發生了一起墜樓事件。一個平時成績很優秀的六年級男生,在這次模擬考試中考得不好。孩子爸爸也是位老師,容不得孩子有半點“不優秀”,在家狠狠批評了他,又親自押送到學校取試卷,準備帶回家幫忙分析。爸爸在學校門口左等右等不見兒子出來,只好進去找。結果他剛走到樓梯口就聽到一聲轟然墜地的巨響……
很難想象,孩子聽到爸爸的腳步聲,竟然直接從樓上跳下去。此前,他該有多么恐懼和絕望啊!事發后孩子爸爸抱著腦袋,反復痛哭:“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
不管是網絡還是我們身邊,每年都有類似的悲劇發生。家長在震驚之余難免感嘆,現在的孩子都怎么了?明明是他犯了錯,一批評就走極端,不批評又擔心變成別人口中的熊孩子,遭到嫌棄和網絡討伐。
孩子犯錯,批評少了擔心變成熊孩子,批評多了又怕心理脆弱自殺、跳樓、離家出走,家長不禁發出疑問,到底應不應該批評呢?
當然要批評!
孩子天性好奇,在模仿中探索世界,認知社會。可是孩子又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和是非觀,容易發生錯誤的行為。家長如果沒有及時批評和制止,很可能讓犯錯變成犯罪。
江蘇太倉11歲男孩小宇從小喜歡車,媽媽經常帶他到游樂場駕駛虛擬汽車,覺得兒子相當有天賦。有一天小宇發現小區附近有共享汽車,有些車門竟然可以拉開,就讓媽媽教他。媽媽以為自己不會開車拒絕教他,并沒有任何告誡或批評。
哪想到小宇竟然偷偷地拉開車門,把共享汽車當成虛擬汽車般點火發動,開上了馬路,很快就撞死了一位年輕小伙子。令人心痛的是,對方只剩10多天就要當爸爸了呀!
孩子犯錯了,哪怕只是有錯誤的想法,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批評指正,讓他們在錯誤中成長,而不是重復犯錯。
我們一聽到“批評”,容易與訓斥、責罵等同起來,覺得批評是負面的,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是家長不懂科學的批評方法。其實,批評是一種對孩子行為、表現的回應和反饋,對孩子的成長必不可少。
那什么是科學的批評方法呢?首先,要區分大事小事,明白哪些行為需要批評,哪些不需要。
我閨蜜端午節帶四歲半的兒子短途旅游。天氣很熱,小男孩偏要穿厚重的秋季校服,奶奶和爸爸一個勁兒地責罵孩子調皮,堅決不給穿,怕被人笑話。
眼看要上演一場家庭大戰,閨蜜蹲下來溫和地問,為什么一定要穿這套衣服?兒子說,幼兒園小朋友秋游時都穿校服。閨蜜回想起來,上次的幼兒園秋游需要家長陪同,自己和老公工作太忙就沒帶孩子參加,也很久沒安排家庭旅游了。原來孩子心中這么渴望!
閨蜜答應兒子以后多帶他旅游,可小家伙仍然不肯換衣服。如果換作是你,會批評孩子不懂事嗎?我閨蜜沒有,畢竟穿厚衣服既不會打擾別人,也不至于讓孩子生病。她說服家人尊重孩子的想法,穿一會兒太熱自然會脫掉。
我發現身邊很多家長不管大事小情,只要看到孩子的行為不符合自己標準,第一反應就是糾正或批評,這是不妥的。
每個孩子都不同,有的天生安靜順從,有的調皮愛動。家長要科分辨和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包容成長中的小怪癖,不能什么都管,什么都批評!
簡單來說,有人身危險的、影響別人的、影響長期發展的,家長要批評;無傷大雅的、短期性的、競賽性的,家長自己要看淡一些,不必太在意。
比如《爸爸去哪兒》第三季有一個趕豬游戲,五個小朋友比賽把自己的豬趕到終點。KIMI是全場最小的孩子,眼見其他小朋友都完成了任務,自己的豬卻怎么也不往前跑,索性就耍脾氣撂挑子。
這時一向溫柔耐心的林志穎并沒有遷就KIMI,反而很嚴肅的批評KIMI。他并沒有像有的家長一樣批評孩子“最后一名”的結果,而是批評KIMI行為背后不堅持到底、輕易放棄的壞習慣,然后他不顧游戲早已超時,堅持陪伴KIMI把豬趕到終點。KIMI也破涕為笑,與爸爸擊掌慶賀自己完成了任務。
林志穎用正確的批評方式向孩子傳遞一種觀念:做事情不要總橫向比較,太關注名次;重要的是堅持不懈,不斷超越自己。
大家看看,批評孩子遠沒有我們以為的那么簡單,相反它是一項技術活。有的家長只看到眼前,卻缺乏洞悉長遠的敏銳性;有的家長過于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比賽結果、別人眼中的禮貌體面,忽視更重要的品行素質引導。
家長批評什么,是在向孩子傳達自己在意什么;家長在意什么,孩子才會發展成什么。
其次,不管對小孩還是大孩,批評都要注意態度和語言,以尊重為前提,不能把批評變成語言暴力。
很多家長發現,小孩子們玩耍打鬧,有的孩子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不僅不聽家長勸趕緊道歉,反而氣憤耍賴,讓家長尷尬無比。
前段時間,杭州一個14歲大男孩沒及時完成作業,爸爸就訓斥他“滾出去”。沒想到男孩第二天真的離家出走了。
正確的批評應該是建設性的,必須對孩子有助益,能激發孩子的自省,而不是讓他羞愧。
錯誤示范:你怎么又考得這么差,都倒數了還好意思撕試卷?!你以為把試卷撕了就能銷毀證據?哎,真拿你沒有辦法,也不知道怎么生出來你這樣的孩子。
正確示范:你做錯了很多道題,考試成績已經倒數,媽媽知道你也比較難過。可是你撕試卷的行為是錯誤的。如果我們保存好試卷,就能一起分析為什么會出錯,改正錯題避免下次又犯同樣的錯誤。如果把試卷撕了,就沒辦法改正了,是不是?
大家體會一下兩種批評的區別:前一種是赤裸裸的羞辱和踩踏,后一種是幫助孩子自省和進步。批評方式如果不對,別說孩子,就是大人也受不了語言暴力呀。
心理學家早就給出答案,只顧批評卻不考慮孩子的自尊心,會讓孩子產生羞愧感,激起他們的自我辯護和反擊,并不會帶來反省。家長一定要注意。
有的人用童年滋養一生,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有的家長在自己的童年經歷中被錯誤對待,就代代相傳錯誤的方法,把批評孩子當成宣泄情緒、扔情緒垃圾的窗口。我們捫心自問,有些童年陰影是不是還在繼續傷害著我們?如果是,就要警惕自己是否在遺傳性地傷害孩子。
現在的孩子面臨更多的網絡信息、升學壓力、獨生子女、缺少陪伴,跟我們成長的時代已經截然不同。時代在進步,家長也要學習提升,與時俱進,在陪伴孩子成長中自我治愈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