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初中生有效溝通(與初中生的溝通技巧)
孩子上了初中,進入了青春期,許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感覺很困難,發現孩子逐漸長大了,越來越不了解他們了,更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孩子的所需、所盼、所求。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行為問題的時候,有的家長更是不知道怎么辦。因為孩子對家長進行了全方位的信息封鎖,關閉心靈的大門。家長們自然很是擔心、著急。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與孩子溝通呢?
這里給大家分享三個有效溝通的小妙招。
妙招一,耐心傾聽。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中,首先要耐心傾聽,鼓勵孩子多說話,說真話,說實話。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耐心傾聽就要做到不急躁,不能說幾句話或者用幾分鐘,就能與孩子溝通成功,更不能寄希望于通過一兩次溝通,就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因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無論在年齡、心理和思想感情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異,相互理解需要有一個過程。
如果家長在溝通中或在傾聽中過于急躁,失去耐心,情緒激動、埋怨、責怪、甚至打罵孩子,就會使孩子由此產生困惑、逃避等不良心理。就有可能造成親子關系的不和諧,甚至產生敵意。
這里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拔掉所有的釘子》。
從前有個小男孩,脾氣很壞,有一天他父親給了他一大包釘子,要求男孩每發一次脾氣以后,都必須在樹上用鐵錘釘一根釘子。第一天,男孩兒在樹上釘了三十七顆釘子,因為這一天他就發了三十七次脾氣。
幾個星期后,由于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憤怒,男孩每天在樹上釘釘子的數目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壞脾氣比往樹上釘釘子要容易多了。
最后,男孩兒變得不發脾氣了,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又建議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從樹上拔下一根釘子。經過一段時間,男孩終于把樹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樹邊,對男孩說,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釘子在樹上留下的那一個個小孔,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所以當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后,你的言語就像這些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中留下疤痕。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他人的身體,然后再拔出來一樣…….
所有的父母都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情緒會傷人,父母對于孩子心靈的傷害,猶如釘子釘在樹上的小孔,所以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建立在心情平靜或是心情愉悅的基礎之上的。
父母在跟孩子溝通之前,首先要平靜自己的情緒,拔掉所有的釘子。在傾聽中,如果孩子在敘說高興地事時,家長應該適時插話,與孩子共同分享快樂;當孩子敘說不高興的事,或感到悲觀不快的事,應該讓孩子盡情的宣泄,并予以適當的安慰,從而使孩子獲得戰勝困難的勇氣。
當孩子敘說家長不感興趣的話題時,也應該耐著性子聽,不要以沒有時間或要工作為借口,拒絕孩子的傾訴。要多聽少說,多體會孩子的感受。
在耐心聽取孩子的傾訴中,家長一定要心平氣和,不要有任何的主觀偏見。這樣才能在認真聽取孩子的傾訴時冷靜思考,透過表面信息感覺到孩子的深層訴求,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問題的所在,讓在孩子需要指導時,為孩子提出恰到好處的、具有指導性的建議,并與孩子進行商量解決。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這樣就把溝通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既保證了溝通的順利進行,又達到了溝通的目的,更為以后的溝通奠定了基礎。
所以請家長牢記,讓孩子傾訴是對孩子心靈最好的排毒,善于傾聽孩子的傾訴,是對孩子心靈最好的療傷。
妙招二,尊重理解。它包括三點:
一是平等相處。如果家長尊重并理解孩子,就會把孩子看做是需要尊重的獨立個體,就不會用成人的標準來對待孩子,就會放下家長的架子,遇事和孩子商量討論,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讓孩子去做。
家長只有改變唯我是從的觀念,尊重孩子,并讓孩子在溝通中有表達意見與辯論的權利,養成孩子以理服人的良好習慣。耐心引導,做聰明的父母,成為孩子的朋友。
二是保護自尊。自尊心是孩子奮發向上的源泉,家長一定要以誠懇的態度,恰當的方法與孩子溝通,尊重并傾聽孩子的意見,以滿足孩子自尊心的要求。切忌拿自己孩子的缺點與鄰居或親戚孩子的長處相比。
比如孩子的成績沒有達到家長的理想中分數,家長就會很憤怒:“你看看人家張某某,那孩子多有出息,人家原來學習成績在你后面,現在把你給超了,平時說你,你也不聽,你就是不努力,才叫人家超了,真丟人,你太讓我失望了。”
“有一種好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字寫的好,作業寫的快。我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是一個長大成年后的人,跟我親口所說的。
長期這樣的語言暴力,就像一把把刀子,傷在孩子的心靈上,傷害孩子的自尊,讓他在心靈深處感覺到自己是不好的。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家長要以發展的眼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不斷幫助孩子確立目標,做孩子成長中的引路人。
三是理智地對待錯誤。孩子做錯事或犯錯誤是難免的,關鍵是讓孩子從做錯的事情,或犯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避免類似的事情再發生。如果不能理智地對待孩子做錯的事,而用對待成人的標準或方法來對待孩子,或簡單粗暴,或橫加指責,就會導致孩子關閉心靈的窗戶,拒絕溝通,使孩子喪失改正錯誤的勇氣和機會,甚至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現象。
相反,理智對待孩子,就會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個性,在不傷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心平氣和地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不命令孩子去做什么,而是通過分析啟發,引導孩子去認識問題,到底錯在哪兒,反思為什么錯,要汲取什么教訓,并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好方法。讓孩子暢所欲言,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將批評教育與溝通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孩子容易接受,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妙招三:善于換位思考。
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中要做到換位思考,與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平等對待,將心比心,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樣才能做到與孩子在心靈上的理解和交流。
所以我們要對孩子多理解,少指責;多贊揚,少否定;多具體幫助,少空洞說教,使孩子感到家長的關心、愛護和溫暖。只有當孩子能向家長敞開心扉,那么在溝通中才能實現對孩子的指導教育。
家長給孩子一個機會,孩子就會還你一個驚喜。
在親子溝通中,要經常用“我……”開頭,而不是用”你…….”開頭,而且語氣和表達方式很重要,因為這關系到溝通的氛圍和成敗。
溝通中“你”字開頭和“我”字開頭,這兩種表達方式雖然一字之差,但意義完全不同:“你…….”是屬于指責性的,這種表達方式,孩子因受到指責而不易接受,或者是表面接受,心里不服,行動上也不接受。于是家長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使孩子聽話,就會不斷地指責孩子的錯誤,而孩子也會不斷地為自己辯護,如此就會出現頂嘴不聽話的現象。
而另一種以“我…….”開頭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在用心與孩子溝通,語氣溫和,具有商量性、探討性,能夠顧及孩子的感受,使孩子容易接受。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溝通效果就好。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晚歸了一個小時,家長又聯系不上,那么媽媽就會很著急,很擔心。當孩子回到家時,如果你用“你…….”的表達方式,可能會說:“你這么晚才回家,干什么去啦?為什么不給家里打個電話?”很明顯,這樣的表達方式充滿了憤怒,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將孩子的內疚、自責的情緒全趕走了,他更是無法理解到媽媽的擔心、焦慮和關愛。
而如果運用“我…….”表達,效果就會完全不同:“我看到放學時間過了一個小時,你還沒有回來,也沒有電話,我不知道你去哪里了,我非常擔心,擔心你遭遇到什么危險…..你現在回來了,我這一顆心總算落地了。”這樣的表達,孩子就會更加理解媽媽的內心。
那么無論他在這一個小時里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他都知道媽媽的愛一直都在,這份愛就是打開他心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