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特別煩惱,因為她3歲的兒子斌斌,不知道為什么,最近總是喜歡說臟話、“爆粗口”。
一次,她發現兒子玩玩具時,對著絨毛兔子說:“滾”。當時她非常生氣,心想,這孩子好話不學,卻先學會了臟話。
于是,她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孩子罵了一通,可是孩子看到媽媽氣憤又激動的樣子,非但沒有停下來,反而說得更起勁了。
爸爸下班后,聽媽媽一說這事,也很生氣。沒想到孩子看到爸爸后,居然脫口而出:“爸爸滾”!
結果,爸爸和媽媽開始一起責罵孩子,并給孩子講了一堆的大道理……
朋友說,雖然這一場由“滾”引發的“風暴”,被他們暫時打壓下去了,但是孩子卻好幾天都不說不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喜歡“冒話”了。
父母看著孩子總是猶猶豫豫的表情,經常一副想說卻又不敢說的樣子,感覺很心疼,卻又不知道怎么辦?
事實上,孩子說臟話、“爆粗口”,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特征,父母不必太過焦慮,只要找到其背后的原因,采取科學應對的態度,就可以輕松解決問題。
01.喜歡“爆粗口”,是孩子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時期
面對孩子說臟話、爆“粗口”的情況,家長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去批評孩子,而是要耐心尋找孩子語言行為背后的原因。
專家認為,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3、4歲,就會進入“詛咒敏感期”又叫“污言穢語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開始對一些污言穢語產生了很大興趣。
比如,我女兒2歲半的時候,不知道從哪學會了“死”這個詞,她就經常會說,“我踢S你”,“我扎S你”等等,大人越是不讓她說,她越是說得特別頻繁。
而表妹家的女兒3歲時總喜歡說“屎”“尿”“屁”之類的臟話,越是人多的時候,她越是說得起勁,怎么喊她也停不下來。
其實這只是在特定年齡階段發生的一種正常現象,這是孩子一種特定的心理需求。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用高能量的語言去探索世界,并想看看效果如何。
耶魯大學保羅·布魯姆博士說:
孩子說臟話,其實,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
孩子最開始只是在模仿周圍人的語言,學習說話。當孩子聽到別人說“滾”“打死你”等話時,發現這些話會引起別人強烈的反應,于是孩子就開始進行學習和模仿。
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孫瑞雪寫道: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有些話像利劍一樣,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就是詛咒,于是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隨便使用。”
朋友的兒子斌斌對他爸爸說“滾”,看起來很沒禮貌,但卻不是孩子故意的,只是因為孩子進入了“污言穢語敏感期”。
這個階段孩子處于學話時期,孩子頻繁“爆粗口”,只不過是在好奇地模仿大人而已,并不懂得自己在說什么。
02.父母教育不當,只會強化孩子說臟話
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一個說臟話、狠話的階段。這個階段,很多父母聽到孩子說臟話,就會像遇到了洪水猛獸一樣,表現得非常不淡定。
有的家長會訓斥、打罵孩子;有的家長會給孩子講道理,去制止孩子。但是父母這種過激的反應,反而會強化孩子說臟話的行為。
比如,像斌斌的父母那樣子簡單粗暴地對待,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很厲害,認為這些話可以讓大人生氣,下次,他還會說這些臟話來當作武器。
以后,一旦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孩子也會拿這些臟話來當成宣泄情緒的出口。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萊因霍爾所說:
人一旦情緒失控,就會通過臟話和羞辱性的動作來將這種情感宣泄出來。
所以,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的扼制,最終只會更加強化孩子說臟話的行為。
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由于霍思燕過于關心朋友的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兒子嗯哼。
嗯哼感覺受到了冷落,于是就不斷地跟媽媽說著狠話,“我不想跟你說話了”,“我晚上不跟你睡了”……
孩子說這些狠話只是想發泄一下自己心里對媽媽的不滿,為自己的壞情緒找一個心理出口,所以,孩子說臟話、狠話,與道德沒有一點點關系。
幼教專家蒙臺梭利認為,兒童非常敏感,一點點粗魯行為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因此,當孩子說臟話的時候,父母可以采取消退方式處理,不用特意去管他。不要給孩子強化這種語言的機會,孩子慢慢就會淡化對臟話的興趣。
03.那么,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時期,讓孩子不說臟話呢?
無論孩子講臟話是否出自本意,如果長期講臟話,都將不利于孩子的社交,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么,家長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呢?下面這2種辦法,可以幫助父母解決問題:
1、思想上要重視,行為上要淡化。
當孩子說臟話時,父母如果表現得特別生氣,或者認為特別好笑,那么孩子這個行為就會被大大地強化。
尤其是孩子第一次說臟話的時候,只是無意識的行為,是一種試探,這時候,父母的反應和態度就顯得特別重要。
一旦孩子發現父母反應過激,他以后就會把說臟話當成博取父母關注的一種方式。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到思想上重視,行為上淡化。
那么,當孩子說臟話時,我們父母應該怎么辦呢?這一點我們要向嗯哼的媽媽霍思燕學習。
在嗯哼說了很多狠話后,霍思燕并沒有像別的媽媽那樣,直接去訓斥和批評,而是語氣溫柔,卻又立場堅定地對孩子說:
“你自己冷靜冷靜吧,你今天真的很不乖。”,“隨便你”,“好,那就絕交了,對吧。”
媽媽用自己的行為,讓兒子明白了,他說這些話是不對的,是沒有禮貌的,是媽媽和別人都不喜歡的。
父母用溫柔的方式去制止,而不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訓斥,才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也會讓孩子明白,以后對人說話的規則。
而用懲罰、責備和打罵等方式去制止孩子,雖然會取得暫時的效果,卻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叛逆心,導致以后一有機會,他們反而會說得更過分。
2、凈化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人之間不注意,經常隨意地說一些臟話、狠話,或者孩子周圍的小伙伴有經常說臟話的人,那么在這種環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學會說臟話。
記得有一次,剛剛2歲的外甥和大人們一起吃飯,桌上有一個男子說話不太文明,總是說一句話,就會帶上一句“他媽的”,結果晚上回家,外甥就學會了,逮誰跟誰說,“他媽的”。
作家吳曉玲說:
不管多難的語種,只要生活在該語種的環境中,正常孩子便可學會。
因此,在日常生活上,家長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隨便說臟話、狠話。如果發現電視上,或者身邊有人說了臟話,就要告訴孩子,這樣說話是不禮貌的。
同時,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訴求,不要以說臟話、狠話的形式去獲取關注。
當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說臟話了,父母也不必太過焦慮,更不要當成洪水猛獸。而應該多了解孩子的內心,并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段“污言穢語期”。
教育孩子千萬不能像斌斌的父母那樣簡單粗暴,否則孩子不但不容易接受,嚴重時還會因為惶恐而變得無所適從,從而漸漸地失去自信心。
當孩子“爆粗口”、說臟話,或者做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舉動時,家長千萬不要憑借表面現象批評孩子,而是要深入挖掘他們行為背后的秘密。
只有分析出孩子說臟話背后的心理,采取適當的措施,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讓說臟話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個小小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