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危機(何為中年危機)
從泡著枸杞的保溫杯,到有些人感嘆自己的發際線岌岌可危,“中年危機”的話題,經常能引起人們的一番討論。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雖然它總是精準的戳中一些人的痛點,但這個命題以及由此衍生而出的迷惘與焦慮,真的有必要嗎?
一
一部《我是余歡水》,曾戳中了許多中年人的心。
在劇中,余歡水看上去很慘,經常被妻子罵、被領導訓,工作業績差,還被徒弟嘲諷。他活得相當窩囊,朋友欠他錢,竟然也敢理直氣壯。
從余歡水到日前登上熱搜的“中年危機可怕在哪兒”,這個話題似乎總能看到新的吐槽:
有網友總結了中年危機的幾種可能,首當其沖便是面臨存款和收入危機,可能由生活和家庭結構導致;其次是時間危機,子女教育以及陪伴老人等都需要消耗大把的精力。
再有,年齡增長,身體漸漸跟不上社會的快節奏,變得容易出問題;父母也在漸漸老去,另外就是家庭成員老人的健康狀況。
于是,中年人們似乎越來越難以瀟灑地面對生活,不敢輕易辭職,有時候可能完全丟掉以前“燒錢”的種種愛好,以此成全家庭整體生活質量。
所以有人說,最可怕的是年輕時有大把光陰揮霍,人到中年,才發現壓力挺大,無法逃避。
二
前段時間,網上有人發起一項投票:當中年危機發生的時候,你們覺得最可怕的地方在哪?有不少人選擇了“來自工作、經濟的壓力”。
“現金不夠充裕,需要不停工作”便是老董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我每個月的收入剛夠家庭花銷,為了方便小孩上學買了套房子,還欠銀行幾十萬,現金存款只有三萬六。”
他想找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但太差的看不上,合眼緣的又大多有年齡限制,30歲以前跳過幾次槽,如今卻不敢那么隨心所欲,“年輕人越來越多,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
在因為高血壓進過一次醫院后,老董也開始格外注意身體健康,“好像突然發現身體不像年輕時那樣‘抗造’,不敢生病,否則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該怎么維持?”
“再比如心理上的壓力,朋友圈微信群總有曬車曬房曬收入,總感覺自己是過得最失敗的那一個。”他總結,“對我們這類人來說,可能就是:人到中年,各有各的難。”
三
聽起來,“中年危機”似乎總是彌漫著焦慮的情緒。然而,這個命題真的準確嗎?
一般來說,中年危機是指人到中年時心理上產生的危機感。心理學專家宋廣文提出過一個看法:實際上,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發展任務,也可以說,在不同階段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也不同,“中年”不過是其中之一。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趨向于認為,人生可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的順利通過是導致健康和下一階段順利的基礎,如青春期(12~18歲)要解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成年期(40~65歲)主要要解決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
也就是說,順利度過自我同一性時期后,成年人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這個觀點被普遍接受。宋廣文覺得,中年人可能會面臨一定壓力,但“危機”這個詞未免太嚴重,夸大了該階段的生命難度。客觀而言,中年人社會階層基本固化,生活會趨于穩定。
“中年危機或許是個偽命題,這個概念的流行,很可能在于我們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問題,都貼上了它的標簽,其實沒什么必要。”
四
生活中有些問題或許難以避免,但我們自己態度也很重要。
余歡水曾經確實挺慘,但拋開外部的壓力,滿嘴跑火車、遇事習慣逃避、缺乏責任心……他自身的缺點有一大堆,生活里的不如意,跟這些不無關系。
生活在一個發展迅速的時代,這意味著一個人的專業知識、職場技能甚至人生閱歷,必須不斷隨之更新。否則,你走得越慢,就可能落后越遠。
沒有困難和壓力的人生幾乎不存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成功的應對者,是以負責的態度針對問題尋找解答,以有利的計劃來解決問題。
有人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生活,可避免辛苦而持續獲益。成功的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甘苦和不一般的自律。
人生最終的目的是成長,每個人都要成為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