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然而,成長之路上,父母總是對孩子說“不可以”“不許”“不要”,但是卻鮮少有孩子能乖乖做到。
特別在孩子玩手機這件事上,幾乎成為家長和老師的共同難題。
那么,父母到底能不能,禁止孩子玩手機?
答案:不能!因為禁止孩子玩手機,會產生以下結果:
會變成一場爭奪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不論什么時候,當父母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導致權力之爭。”
顯然,對于是否接觸手機這件事上,父母越是不讓,孩子越是要做!
比如這樣的對話:
媽媽:不準看手機,看手機對眼睛不好!
孩子:我要看!
媽媽:和你說了不要玩手機,怎么還在玩!
孩子:我沒有在玩!假裝查資料……
于是,父母和孩子陷入一場權利的爭奪。
很多父母,仗著身上天然的權威,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聽話配合,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越來越不管用。
因為孩子也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為了反抗你,他們就會拖延、哭鬧、不配合。
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孩子往往也越叛逆。
所以,當你過度禁止孩子玩手機時,孩子往往偏偏要玩,本質不是因為手機誘惑力太大,而是孩子不想屈服于你。
會成為一種誘惑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禁果效應”,意思是,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是好奇;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
當孩子因為外力被迫禁止接觸一些事物,他反而會對這些事物產生更多的好奇心。
比如你把糖果,放在高高的櫥柜里,不讓孩子吃,孩子就越想吃,這種禁止反而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吊胃口”。
手機也是一樣,越是禁止,越是會引發孩子更大的興趣和關注,越會千方百計地,將其搞到手,爭分奪秒地玩,對手機的渴望也就更深了。
玩手機行為,堵不如疏
我們能做的是預防沉迷,讓孩子合理分配時間,玩手機與學習的時間,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才是關鍵。
畢竟,手機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它為孩子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便利,孩子通過手機獲取的信息也并不完全都是糟粕。
四條建議
第一,和孩子討論手機使用規則:家長和孩子共同協商,每天玩手機的時間,并嚴格遵守;手機不能帶到學校;吃飯、睡覺、走路不能使用手機等等;
第二,培養孩子的興趣:培養一些健康的興趣愛好,讓孩子發現比手機更有趣的東西;
第三,多花時間陪孩子:讓親子時間取代屏幕時間;
第四,不做壞榜樣:讓孩子遠離手機游戲的最好辦法之一,是大人做好榜樣。
作為父母,在允許孩子玩手機的同時,為了防止孩子過早產生視力問題,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適當限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此外,在孩子面前,作為家長,不要“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就算是忍,也要少玩手機,多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