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青春期是人類面臨的永恒話題,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都會變得很焦慮、困惑,他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問:
我的乖兒子(乖女兒)突然去了哪里了呢?
我在后臺也常常會收到這樣的咨詢信息,透過文字,我能感受到爸爸媽媽們內心的壓力、痛苦,以及深深地無奈與煎熬。
其實,孩子的叛逆程度與父母的育兒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尊重,善于傾聽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自由,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會很叛逆。
那些極端叛逆的孩子,都是因為在12歲之前,被父母的權威壓制太久,卻因為年齡尚小,不具備反抗的條件。
當他們長大之后,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后,隨著自主意識的覺醒,獨立能力的增強,就會把多年累積的情緒全部發泄出來,反饋到父母身上。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主觀地、一味地認為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仍然以強制的方式對待孩子,就會把孩子永遠地推向對立面,極大地損害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也會促使孩子出現更為嚴重的叛逆行為。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說,她的兩個兒子在青春期的時候都沒有出現叛逆行為,和她的關系一直非常好。
這位媽媽的秘訣就是,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尊重,從來不強迫孩子們做他們不喜歡做的事情。對于那些必要的原則性的問題,也從來沒有獨斷專行地逼迫過孩子,而是會和孩子們通過開家庭會議的方式來一起商量解決。
在這樣民主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他們會發現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非常和諧,不需要做出任何改變,在他們的家庭中沒有叛逆的土壤。
所以,他們雖然也會在青春期經歷個性的再造,也會與父母偶爾有一些沖突,但是都可以比較順利地化解,不會出現過激或者嚴重叛逆的行為。
那么,當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叛逆行為的時候,父母該如何應對呢?
(一)正確看待孩子青春期的反叛行為。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為了找尋自我,可能會做出一些大人無法理解的事情:
- 如果父母非常重視干凈整潔,孩子就可能會表現的邋里邋遢,不換衣服,不洗頭發;
- 如果父母強調要講禮貌,孩子可能就會對到家里來的客人不理不睬,回家后頭也不回地直接進自己的房間,或者在客人面前啃指甲、抽鼻子,斜著眼看人;
- 如果父母說運動有利于身體健康,孩子可能就會蝸居在家中的床上一動不動;
- 如果父母說今天很冷,孩子可能就會穿那件最單薄的衣服;
- 如果父母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孩子可能會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看手機,成為班級的最后幾名;
- 如果父母想和孩子談心,孩子可能會對父母不理不睬,除了上衛生間,休想讓他從房間里走出來;
- 如果父母……
當孩子出現以上行為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驚訝、崩潰,這些行為都是與孩子所處的成長階段相適應的正常現象,孩子必須要告別兒童期的有組織,經歷青春期的無組織,才能走向成年期的再組織。
吉諾特博士曾說過:“青春期,是一個騷動而混亂、充滿壓力和風暴的時期。青春期的孩子注定要反抗權威、反抗習俗,這是為了學習和成長而必須要經受的。”
“青春期是一段可治愈的狂亂期,每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必須在這段時期再造自己的個性。他必須把自己從童年期與父母形成的關系中解脫出來,建立起與同齡人的認同,找到自己的身份。”
也就是說,叛逆期意味著孩子在進行自我探索與成長,只有經歷了這段時期,孩子才能真正走向獨立。
(二)容忍孩子的不安,尊重孩子的孤獨。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以為他正經歷的恐懼是自己獨有的,他并不知道這種感覺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
而這個真相父母卻沒有辦法傳遞給孩子,因為任何想要干涉他自主的人,都是他的敵人,孩子必須依靠自己經過一定時間的思考,才能真正領悟。
所以,當孩子氣急敗壞、亂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要用一顆包容的心來對待孩子,接受孩子的不滿與憤怒,不要訓斥他,而是心疼他,因為他的內心正經歷一場沖突與風暴,沒有任何人替代得了,只有他走過去了,才能獲得成長。
也不要對孩子有過多的干涉,不要刺探孩子,不要揭孩子的傷疤,做到默默關注,卻不參與、不嘮叨即可,給孩子一些獨立與自由的空間。
吉諾特博士曾說過:“十幾歲的孩子渴望獨立,我們越是讓他們覺得自立,他們對我們的敵意就越少。聰明的父母,會讓自己對十歲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可有可無。他們會同情地看著這出成長的大戲,但抗拒著自己想要過多介入的愿望。”
(三)恰當地表達憤怒。
許多父母認為憤怒是不好的,對孩子表達憤怒更是一種罪惡,然而,刻意地壓制憤怒,并不會消除憤怒,憤怒總有一天會爆發,并且以更大的殺傷力猛烈地攻擊那個我們視若生命的孩子。
而且有的時候,父母過度地壓抑、不生氣,表現出來的反而可能是對孩子的漠視。
其實,憤怒是一種正常的情感,我們必須接納與認可這種情緒,不必為此感到內疚或者羞愧,我們需要學會轉移與疏導的方法。
對于十幾歲的孩子來說,父母不必要表現得過度容忍,當我們被擊怒時,如果仍然壓制著怒火,表現得很友好,孩子就會輕蔑地嘲笑,他們會洞悉我們的虛偽,這是不夠友好,也不利于親子關系發展的。
父母只要做到不針對孩子,不攻擊、侮辱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是坦誠地向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憤怒就會隨之消失,孩子也會從中受益,學會如何表達情緒,并且感受到父母的愛與脆弱。
吉諾特博士曾說過,如果我們被逼得超出了容忍的權限,怒火已被點燃,馬上就要爆發出來,可以遵循4個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方式來化解情緒:
- 01 描述你看到的情況;
- 02 描述你的感受;
- 03 描述需要做什么事情;
- 04 不要進行人身攻擊。
孩子都有渴望獨立的愿望,想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父母要接納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為,給予孩子足夠寬松的成長空間,學會適時放手與恰當地表達憤怒,孩子就能夠比較順利地度過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