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這9種溝通方式最有效(人際交往pac理論中的家長型)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很多家長常常會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叫他向東他卻去西,常常故意唱反調,這令不少家長抓狂。而家長眼中孩子的任性和調皮,其實并不一定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很可能是家長看待問題的角度有偏差,用錯了教育方式,以至于親子之間的溝通墻壁越來越厚,同時導致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不愿意與家長交流。
實際上,孩子和家長都有自己的情感訴求和陪伴需要,雙方都需要彼此的溫暖和關愛,但是卻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來進行溝通,這就是溝通失語的狀況。與孩子溝通難、親子溝通失語是很多家長的心病,也是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大煩惱。
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對1500名學生信息的調查,最后得出的結果是61%的受訪學生認為自己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這揭示了很多家庭教育的困境,一方面家長認為孩子性格扭、溝通難,另一方面,孩子卻覺得家長古板又固執,親自雙方互不理解,最終演變成了溝通失語的狀況。
遇到與孩子溝通困難的困境,家長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就是PAC理論,其中提到的3種”心態失衡”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頻頻受挫的原因。
一、 和孩子溝通困難?你可能是出現了”心態失衡”
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法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那么很容易就會出現”心理失衡”,要么孩子不再愿意與家長談話,敬而遠之;要么孩子會表現出厭倦和逃避,用暴力的方式想要沖破束縛。
根據PAC理論,親子之間出現溝通困難的原因可以大致分為三點:心態錯位、心態錯對新泰結構僵化,這三點原因的著重點就放在家長身上,這給廣大家長很大的啟示:如何適當地運用PAC理論觀察自身的心態問題,調整心理狀態和行為,適應孩子的心態和需求,有效與孩子進行溝通。
家長如果發現自己和孩子的溝通很困難,那么就一定要警惕這3種”心態失衡”現象。
1、心態錯位
心態錯位,指的是家長在特定的場合下,表現出與之不適應的心理狀態和生理行為。比如家長在孩子應該學習讀書的情況下,對他的教育卻過于放松,沒有轉換到”家長心態”,那么孩子就很可能會趁著這個控制放縱自己,最后家長想教育,卻發現已經和孩子無法溝通,這就是心理錯位的危害。
心態錯位,強調的是家長切磋了心理狀態,最后導致計劃中的教育結果不如預期,偏離正確的方向。正確的做法是去到不同的場合,家長都要積極主動調整自身的心態,讓親子雙方之間的溝通更加輕松順暢。
2、心態錯對
心態錯誤,是指父母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采取了不恰當、不協調的教育方式。如果面對孩子比較任性,不理智的時候,家長不能冷靜下來,同樣感情用事,那么兩人最終很可能會因為一意見不一致而產生激烈的沖突,這就阻礙了親子之間的溝通。有時候孩子實事求是的指出父母的缺不足,但是這時父母卻板起臉來極力詭辯,他們還是也會受其影響,在被教育的時候故意與父母唱反調。
心態相對會導致親子雙方產生摩擦和矛盾,只有父母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應對方式,媽媽,孩子才會以父母為榜樣學會如何調節情緒。
3、心態結構僵化
心態結構僵化,指的是家長不懂得因地制宜的轉換自己的心態,固守一種心態結構不變。這樣死板僵硬的教育心態,怎么可能會促進順利的親子溝通呢?
家長在嚴格要求、和管理孩子的同時,也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愛護,比如孩子需要安慰的時候,家長應該用”兒童心態”來與孩子對話,進孩子的內心和立場,就算是犯了錯,也應該嚴愛結合。
二、 避免出現”心理失衡”,家長應該怎么做?
1、調整心理預期,對孩子的期望需得當
對孩子的期待過高是導致家長常常感到失望、沮喪和憤怒的原因,因為孩子無法達到自身的心理預期,那么家長就會很焦慮,以至于忽視了孩子的內心情感和心理需求,自己也變得郁郁寡歡。
很多家長常常對孩子說:”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我知道你會的第一名!”,想著以此來振奮孩子的士氣,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實際上,過高的期待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過分強調自己的期待,其實是帶著警告的意味。如此一來,孩子的思想包袱過重,自然就會產生畏懼心理,不愿意與家長溝通。
因此,家長無需時時刻刻提醒孩子應該要怎么做、做得怎么樣,對孩子的期待應該是合情合理、實事求是的。就算孩子遭到了挫折和失敗,家長首先要做的是鼓勵他看清自身優勢,先肯定自我,再完善自我。
2、直白地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引導,切忌正話反說
溝通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就是表現出自己的真誠,真誠的對話,真誠的感受,真誠的表達。家長要直白地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引導,缺點和優點都要點出,給孩子一個客觀理性的評價,這樣孩子才能正確地看待自身。
很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都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正話反說。比如爸爸看到孩子不肯做作業,直接就對孩子說:”那就別做作業了,明天帶著個空書包上學。”可結果孩子真的放棄做作業,信以為真。
可見正話反說,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行為指導,孩子會天真的以為就應該這樣做。因此,無論是出于對孩子行為規范的建立,還是個性培養上的考慮,家長都必須要把話直接說清楚,給孩子一個簡單明了的引導和指令,不需要孩子慢慢猜測。
3、接納孩子的不足和負面感受,創設寬容的家庭氛圍
因為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處理自身的情緒,孩子很可能會發泄不當,做出一些很沖動的行為激怒父母。這時候家長必須要首先冷靜下來,比起用訓斥和批評來教育孩子,不如先接納孩子的不足和負面感受,這樣的教育方法更貼近孩子的心理。認同孩子的感受,首先就會讓孩子更加容易敞開心扉,再去與孩子溝通的困難也會大大減少。
在個體一個體的相處中,必須要有一個人先主動的接受對方的負面感受,這樣才能打開溝通的渠道,不然兩個人或愛于面子,或不懂表達,就很容易導致溝通失語,這就是很多家長遇到的困難。而且,家長一定要學會寬容地對待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創設一個寬容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能夠在包容的環境下成長。事事批評、逼迫孩子,時時要求孩子獨立聽話,其實很多時候都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