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評價藺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部分原文)
戰國后期,秦國發展迅速,只有趙國在胡服騎射之后,能與秦國有一戰之力,這個時期的秦趙之間經常進行博弈,完璧歸趙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
完璧歸趙里的藺相如智慧超群,把秦昭襄王的詭計識破,不僅保住了和氏璧,還給趙國贏得了顏面。但是最后結局僅僅是這樣?當然不可能。秦昭襄王可不是一個善罷甘休的人。
《史記》中有一段話,稱藺相如完璧歸趙,對于趙國來說,其實就是一場失敗的外交。那么為何會有如此結論呢?
完璧歸趙的背后
完璧歸趙發生在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24年,趙惠文王16年)。這個時候秦國實力仍舊處在上升期,秦昭襄王在位時期政治清明,國力發展。對內消滅義渠,鞏固后方,對外展開了對六國的蠶食,為秦國之后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國卻處在下坡路,在位的趙惠文王風評不好,不僅殺死自己的兄長趙章,還把趙武靈王活活餓死,使得整個趙國陷入內亂,軍力下降,國力受損。
這場和氏璧之爭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展開。
秦昭襄王名義上想要和氏璧,實則想要的則是趙國國土和天下。和氏璧僅僅只是一個借口,一個衡量是否可以攻打趙國的借口。趙國實力受損,但是它的騎兵能力并沒有變弱,秦國貿然發動戰爭容易吃虧。
于是秦王提出了以十五座城換一塊和氏璧的“謊言”來試探試探趙國此時的實力,從而做出下一步的調整。
趙國君臣得知秦王這個消息,頓時便感到無措,畢竟“弱國無外交”。
如果把和氏璧送去,等于示弱,秦國是出名的不遵守承諾,曾經張儀給楚國的商於六百里變成了六里,這十五城的承諾似乎也沒有可信度,最大的可能就是趙國沒有得到城池,還會平白賠一塊和氏璧。
如果不把和氏璧送去,便等于給秦國一個開戰的借口,這更不是趙惠文王想看到的,因為此時的趙國由于實力受損,并沒有完全恢復實力,一旦與秦國展開大規模作戰,那下場更慘。
趙國君臣就和氏璧事件陷入兩難。正在頭疼之際,宦官令繆賢看出了此中的難處,向趙王推薦了自己的門客藺相如,并且表示他愿意前去秦國獻和氏璧。
趙王似乎看到了轉機,于是藺相如帶著使命,光榮出使秦國。
藺相如出使秦國
其實從他出使的那一刻起,秦昭襄王就已經明白,這個時候的趙國和趙惠文王畏懼與秦國開戰,如果趙國實力強盛,完全可以拒絕秦國,直接開戰,但是現在的趙國卻派遣使臣前來轉圜,那就證明趙國無力。
經過一段時間,藺相如終于來到秦國宮殿,也把和氏璧交到了秦昭襄王的手里。而秦昭襄王得到之后,眼看了好一會,就是不提交割十五座城池的事情。
藺相如一看便知,十五城是假,騙取和氏璧是真。于是他假意指出和氏璧缺陷,將和氏璧奪回手里,一邊指責秦王不講誠信,一邊走到宮殿的柱子旁邊,準備將和氏璧撞碎。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沖動毀玉,立刻命人拿出地圖,指出了答應給趙國交割的十五座城池,藺相如這才放緩下來。見到秦王如此沒有誠意,藺相如深知交割已經不可能。
隨后宴會之上,秦王又一次提出了交割的事情,藺相如表示,趙王為了這次的事件齋戒了五日,秦王也應該齋戒五日,之后才能把和氏璧交給秦王。秦王信以為真,就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
等到宴會結束,藺相如立刻差人把和氏璧從小路送回趙國。齋戒五日之后,秦昭襄王問起來和氏璧的事情,藺相如表示寶貝已經送回趙國,如果一定要交割,秦國就要先割讓城池,大國如果有誠信,小國怎么敢不跟隨。
秦王聽到這個回答也無可奈何,他深知現在即使殺了藺相如也沒用,不如放歸趙國,以安其心。
完璧歸趙的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從藺相如的角度來看,這次外交非常成功,破滅了秦國奪取和氏璧的詭計,還提升了趙國的地位。可是《史記》耐人尋味的一段話卻點出了藺相如完璧歸趙,其實是場失敗的外交。
一場失敗的外交
因為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次完璧歸趙的結局不利于趙國未來的發展之路。其一,秦昭襄王得知了趙國目前的真實情況,那就是畏懼秦國。
其二,藺相如此次出使沒有一點軍事上的保障,一般像這種大臣帶著寶貝出使,必然會有軍隊保障,可惜藺相如并沒有,也就再一次證明,趙國這個時候兵力肯定不足。
明面上的結局是趙國皆大歡喜,但真正的結局是和氏璧事件同年,秦國派遣軍隊攻打趙國,并且攻占趙國城池,第二年,還屠殺了趙國兩萬軍隊,使趙國損失慘重。
這才是和氏璧之爭的真正結局。雖然趙國對于和氏璧的爭論占了上風,但是卻激怒秦國,導致秦國和趙國的戰爭提早開始,給原本就實力受損的趙國又帶來了一系列戰爭損害。所以藺相如這次外交從趙國的角度上看是失敗的,反倒給了秦國一個攻擊趙國的借口。
針對于和氏璧事件,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用和氏璧拖著秦國,展開類似于爭辯一類的事情,比如第一次藺相如劃分十五城失敗之后,完全可以轉圜,十五城不可,或許適當放寬,一樣可以交割。
當然真正的目的是延緩秦國進攻的腳步,因為秦國統一之心日盛,最好的情況就是拖延時間,給趙國準備戰爭的機會,一旦趙國準備完善,秦國也得不到好處,最終就會不了了之。
趙國沒有被秦國打敗,其它各國抗秦之心就不會逐漸衰弱,那樣秦國想要逐漸剿滅各國是不可能的。
明代學者王世貞也看出了完璧歸趙的問題所在,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對藺相如的行為提出批評。
至于這塊和氏璧,在秦始皇統一之后,還是被送到了秦朝。傳說中它被刻上了,“受命于天,即壽永昌”,成為了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歷經幾代后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