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讀到一句話:“多少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而孩子卻在等著父母的一句道歉”,當時被嚇到了,看著自己的兩個寶貝孩子,不由開始思考: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愿意為孩子的幸福付出一切,可為什么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傷害呢?
后來漸漸明白,父母滿腔的愛傳達不到孩子心里,是因為我們不懂溝通,我們總是企圖將自己歷經千辛萬苦才懂的道理教給孩子,讓他們少走彎路,可孩子卻毫不領情,原因正如《親子溝通密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就這么簡單》(以下簡稱《親子溝通密碼》)一書中所說:
溝通的真諦,不是辯論,不是說服,而是心與心的連接,智慧與智慧的交輝,高情商化解沖突。
一、感受到父母的“無力”,有利于孩子成長。
我們總想做堅強、優秀、全能的好父母,可《親子溝通密碼》第一章“動態:讓溝通軟著陸的三個動作”中講到,父母應該做回自己,無需追求“完美父母”,孩子需要一個機會,感受到父母的“無力”。
這是因為:
01.照顧不好自己的父母,無法照顧好孩子。
很多父母習慣于凡事以孩子為中心,往往忽略了自己,長時間關照不到自己的情緒。可是在情緒低落,感受很糟糕的狀況下,父母是沒有能力照顧孩子情緒,覺察孩子需求的。
02.看不見父母真實需求的孩子,是不具備同理心的孩子。
同理心是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可是一味被遷就、被滿足、被庇護的孩子沒有機會發展同理心。看見父母的真實情緒,感受到父母和自己一樣,也會生氣、挫敗、傷心,也會有各種需求,有利于孩子培養同理心,學會更好地與人相處。
03.被家長庇護的孩子,不具備能力感。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提出人有3種基本心理需求,其中之一是勝任感:我所做的事情,雖然有一點挑戰,但是我自己能搞定的。德西認為這些心理需求的滿足是人感到幸福的基礎。
能靠自己戰勝困難挫折,有走出負面情緒的能力,孩子才會有一種勝任感和能力感,這是他們積極進取和感受快樂的源泉。
二、好的溝通達成目標,壞的溝通糾結問題。
如果你被老師告知孩子在學校和其他同學打架,你會怎樣反應?
- 逮著孩子劈頭蓋臉一頓訓斥?
- 詢問打架原因,然后給孩子支招下次遇到此類情形應該怎么辦?
- 苦口婆心地講道理,讓孩子去給同學道歉?
這些都是糾結于問題本身的溝通方法。書中有個案例,男孩和同學打架了,媽媽強忍住批評和說教的沖動,用Liliane老師的“洋蔥提問法”不斷詢問,讓孩子思考“你的目標是什么?你到底想要什么?”幫孩子挖掘到了內心真正的需求,最后孩子自己想出了圓滿解決問題的方法。
很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交流,親子關系劍拔弩張,很大原因在于父母們習慣于盯著問題不放,引起孩子本能的反抗。
Liliane建議父母忽視問題,樹立目標導向,將溝通轉向更加高效實用、有利于達成目標的方面。可以借鑒“洋蔥提問法”: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遇到挫折時,不要急著批評或說教,而是用一層層剝洋蔥的方式進行提問,教孩子找到核心目標。比如:
- 你今天那樣做,是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呢?
- 還有嗎?
- 那你想這樣,又是為了實現怎樣的目標呢?
- 這又是為了什么呢?
- 你現在覺得,怎么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
這樣一步步引導孩子找到核心目標,他就能自己想出解決的辦法。
三、學會“讀心”,滿足行為背后真正的需要,孩子就能向好發展。
“這個世界沒有誰能夠說服誰,除非他愿意,也沒有誰能夠管得了誰,除非管他的人是他自己。”
我們確實是為了孩子好,可如果強制讓孩子改變,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損害親子關系。最好的方式是能讓孩子自發地想要改變,不妨試試改變孩子行為的4C模式:
- 01.聯結情感。
- 02.確認需要。
- 03.縮小差距。
- 04.創建行為計劃。
情感聯結是溝通的基礎,發現問題的當下,可能并不是溝通的最好時機,一定要尋找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從問題中跳脫出來,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而不是控制。
然后通過對話和互動確認父母和孩子雙方的需要,描述共同愿景。只有覺察到孩子行為背后的需要,才能讓溝通真正達到目的。很多規則并不能被執行下去,就是因為只順應了父母的需求,而忽視了孩子的需要。
在溝通過程中,時刻關注孩子情緒,覺察并設法縮小目標和孩子需要間的差距。
最后,共同創建執行計劃,將自主權交給孩子,引導孩子用自己的策略滿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Lillian老師注意到兒子最近長時間玩手機,她沒有馬上訓斥孩子,而是找了一個雙方都情緒穩定的有利時機,在輕松交談中,她敏銳地意識到兒子對自主選擇的需求是大于一切的,就從這點作為突破口,理解接納孩子對手機的需求,并和孩子達成一致,控制使用時間。當孩子主動提出讓媽媽監督的時候,她提醒孩子其實他自己才是規則的主人。
最后和孩子一起制訂了一份關于使用手機的計劃,因為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達成的計劃,他在執行的過程中更加主動、自律。
父母和孩子最大的沖突來源在于我們總是試圖以過來人的身份指導孩子的人生,想讓孩子走在一條所謂正確的道路上,跳過試錯,減少彎路,可是Liliane(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中提醒我們:“沖突不來自對錯,只源于彼此不同。打破成見,讓孩子活成他自己”。她更是以7章的篇幅讓我們明白:
溝通不是控制,是全然的尊重,不是強制,是順應人性。讀懂彼此,激發潛能,孩子的生命,就會爆發全然的“革命”!
用好這7個親子溝通的密碼,開啟全新的親子相處模式,用高效、智慧的溝通為孩子賦能,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