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家看了一部動畫電影《青春變形記》。
不得不說,皮克斯出品,必屬精品。
這部影片講述了13歲亞裔女孩美美的青春期奇幻經歷:
她一情緒激動,就會變成憨態可掬的紅色小熊貓。
這不是一件很酷炫的事么?
所以動畫片中有很多有趣的場景:她可以拖著朋友上天入地,可以靠與人合影賺零花錢,可以隨心所欲地變換造型……
但這在現實生活中太另類了,甚至有人叫她“怪物”。
而且熊貓發怒時還會暴露出獸性的一面,造成巨大破壞。
美美家族的女性都有這個天賦,所以世世代代的女性都要在臨近成年的紅月之夜舉行痛苦的封印儀式,將熊貓的靈魂封印起來。
電影有一定的象征意義,紅熊貓象征著青春期女孩的一系列成長煩惱:性意識萌芽、叛逆、自我探尋等。
而美美不愿意壓抑自我,也不想封印這只可愛的紅熊貓,因此與整個家族,尤其是媽媽,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所以影片后半部分也有很多場景催人淚下,它讓我們看到一個少女從青澀到成熟所經歷的掙扎、突破、成長,和蛻變。
家有青春期的女孩,你一定要帶她看看這部動畫片。
它讓我們明白:每個青春期的女孩,都要跨過這3道坎,才能真正長大。
青春期女孩脾氣不穩定
父母要注意接納和疏導
影片中,美美召喚出熊貓需要一個條件——情緒產生劇烈的波動。
當她深呼吸、努力平復自己的情緒后,就又能恢復人形。
但當她憤怒時就很難控制自己,哪怕只變幻出一只爪子,也能產生驚人的破壞力。
為了避免情緒波動,媽媽便不讓她上學,還把她鎖到一個沒有光線、沒有家具的小黑屋里。
可青春期孩子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怒無常、感情用事,非常情緒化:
所以,當美美聽說喜歡的樂隊開演唱會,就開心得變成熊貓;
想到賺零花錢的方式,就興奮得變成熊貓;
被同學嘲笑時,就憤怒得變成熊貓;
當看到媽媽在全班同學面前給自己送衛生巾時,大型社死的她又羞又怒,再次變成熊貓……
媽媽越想壓制她的情緒波動,反而越容易觸動她敏感的情緒。
英國青少年心理咨詢師約翰·科爾曼曾指出:
青春期是體內激素平衡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激素平衡失調被認為是孩子喜怒無常、易怒行為的原因之一,所以情緒控制可能很難。
“情緒多變”因此被他當做青少年四大特征之一。
所以,孩子情緒多變是生理原因決定的,很難靠意志力去壓制。
尤其是女孩,她們的前額葉、枕葉發育得比男孩更快,對外界的刺激更敏感,因而情緒更多變。
若她們的需求未得到滿足,就會產生挫敗感,如果這些負面情緒沒有得到排解,她們就會釋放出更多的攻擊性,表現為易怒、脾氣暴躁。
比如美美的媽媽,當年也被要求壓抑自己體內的熊貓,結果越壓抑越委屈,憤怒時與家人發生肢體沖突,抓傷了美美外婆的額頭。
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正處于情緒多變的青春期,與其鎮壓她的情緒,不如多一份理解和體諒,引導她管理自己的情緒。
可以教孩子一些宣泄情緒的方法,比如聽音樂、看書、運動。
或者跟孩子孩子談談心,幫她尋找戰勝困難的方法。
或者干脆找一個不被打擾的環境,讓她大喊大叫發泄出來。
孩子越是情緒化,越考驗父母的智慧。
好的父母就應該像美美爸爸一樣,在女兒難過時跟她談談心,告訴她變熊貓并沒有什么不好,每個人都有很多面,重點不在于推開不好的一面,而是騰出空間與它共存。
正是他這番話讓美美決定與自己和解,不再刻意壓抑自己的情緒,最后反而長成陽光又充滿活力的女孩。
青春期女孩自尊心很強
更加需要父母的尊重、信任
美美第一次變成紅熊貓,導火索事件就是媽媽偷看美美的日記。
她發現美美畫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摟抱的場景,想當然地認為美美被騷擾了,便去找男孩鬧事,引來很多人看熱鬧。
其中一個還是美美的同學,他更是肆無忌憚地嘲笑美美。
回到家里,羞憤難當的美美越想越覺得丟人、越想越覺得自己是個變態。
當晚便做起了噩夢,還來了月經初潮,第一次變成一只紅熊貓。
《自卑與超越》一書說: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由、尊重,希望能擔重任,想要自己做主?!?/span>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的萌芽期,處于這個階段的孩子既注重自己的隱私,又有很強的自尊心。
尤其是女孩,她們的生理發育更早、心理上更早熟,所以也更早地擁有自我意識,想要為自己做主。
你越不把孩子的尊嚴當回事,孩子越不把你的話當回事。
美美就是如此,因為媽媽經常無視她的自尊,她的叛逆不斷升級。
比如上體育課時,媽媽拿著望遠鏡在校外窺探她,結果被保安和同學發現了。
同學嘲笑她:“是媽媽的心肝小寶貝兒啊,難怪是個失敗者。”
美美的叛逆之心便被激發了,當即決定去做媽媽不許她做的事——看四城男孩的演唱會,并且開始向媽媽撒謊。
后來,媽媽再次偷看了她的日記,了解到美美去參加了好朋友的生日宴,便氣憤地把她叫了回來,還公然羞辱她的朋友。
這個舉動徹底激怒了美美,所以在紅月之夜的封印現場,她堅定地對媽媽說要保留熊貓,并且暴力掙脫全家的阻攔,跑了出去。
媽媽變成更大的熊貓來壓制她,她也不怕,公然與媽媽頂嘴、吵架、硬杠,活活把媽媽氣得暈倒在地。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王占郡指出: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要自主、要尊嚴,如果父母不給他們這個機會、舞臺、空間,他們就會表現得更過分,甚至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將父母隔離在外?!?/span>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很依戀父母,所以愿意聽從父母的建議。
尤其是女孩,她們習慣做父母的乖乖女,更循規蹈矩。比如美美,從來都是乖乖地聽媽媽的話。
可到了青春期,她們變強大了,與父母的互動方式就變了:
更渴望想法被尊重、決定被信任、想做的事能得到支持,她們希望能實現自我管理,而不是父母的管束和控制。
尊重孩子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才是父母的明智做法。
青春期女孩開始對異性好奇
所以更需要性啟蒙,而不是回避
性,是青春期無法繞開的一個話題。
尤其是女孩的父母,對這個話題更敏感,甚至談性色變。
美美的父母也不例外。
美美偷偷畫了喜歡男生的畫像,媽媽看到后如臨大敵,馬上去教訓那個男生。
媽媽甚至不準她談論異性,一看到女兒盯著電視上的男歌手,就嫌棄地說他們是痞子、跳舞下流。
然而,青春期的最大特征是第二性征出現,女孩身體發生變化,男孩也在變,對異性好奇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正常反應。
女孩的青春期還比男孩提前兩年左右。
家長若視男性為洪水猛獸,壓抑女孩對異性的向往,她就反而越好奇、越容易做錯事。
中國第一部中學生性問題訪談實錄《藏在書包里的玫瑰》也指出:
很多孩子之所以中學時代就偷嘗禁果,正是因為性教育缺乏、他們對異性身體感到好奇。
比如女孩歷歷,16歲就與同學發生了關系。
被問起“是自愿的嗎?快樂嗎?”
她說:“也不能說是太自愿吧,快樂也談不上,更多的是好奇,懵懵懂懂就發生了。”
這段戀情很快就結束了,但這件事對她的愛情觀、婚姻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她甚至覺得為了“錢”墮落也無所謂,反正已經發生了。
這樣的想法太可怕了。
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云曉曾做過一個調查:
發生性關系的中學生中:
- 半數以上是師生公認的好學生;
- 1/3來自重點中學甚至是名聲顯赫的學校;
- 他們初次性交時百分之百不用安全套;
- 他們有過性交經歷的事實,父母與老師百分之百不知道;
- 他們對學校與家庭的性教育百分之百不滿意。
太多的遺憾,來自于年少時不懂,懵懵懂懂就發生了。
但后果卻非常嚴重:懷孕、墮胎、誤入歧途……
《女兒,青春期你一定要懂得事兒》一書說:
“問題女孩,多是青春期的女孩。但是如果能夠為青春期女孩提供一些幫助和指導,她們就會迅速成長、成熟起來!”
尤其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互聯網也更發達,很多孩子普遍更早熟,兩性交往比過去更復雜。所以提前讓她們學習一些系統的性教育非常有必要。
尤其是女孩。
她們是千金之身,寶貴得很,更需要父母加倍的呵護。
如果你的青春期女兒不愿意聽父母的嘮叨,不妨為她買一本寫給青春期的百科全書,悄悄放在她的床頭,幫她系統學習青春期知識,擺脫成長的煩惱。
《青春變形記》最打動我的是媽媽的醒悟。
雖然她的青春期也是被長輩禁錮著過來的,當年她也痛苦地封印了自己的“紅熊貓”,但她最終還是尊重女兒的決定,允許女兒與紅熊貓共存。
面對女兒的叛逆,雖然她氣得化身巨獸摧毀一切,可她寧可氣暈自己,也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讓怒火傷害女兒一根毫毛。
雖然她知道接納紅熊貓意味著女兒要去更廣闊的天地追尋自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依戀自己,但她依然對女兒說:
“不要猶豫不前,不要為任何人停留。你走得越遠,我越為你驕傲。”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與隱忍就像紅熊貓一樣,是一種遺傳。
了解到這一切的美美逐漸冷靜下來,她變得理性、成熟,但卻不失少女的俏皮與美好,圓滿完成了青春期的蛻變。
影片的最后,她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一個潛在的野獸,都隱藏著一個邋遢、吵鬧、怪異的自己,只是很多人從沒有讓它暴露過,但我做到了。你呢?”
好的教育,絕不是將曾經錯誤的教育奉為經典,小時候壓抑自己,當了父母又去壓制孩子。
而是共情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痛苦與困惑,不讓同樣的錯誤再發生在孩子身上。
成長型的父母,才能在收獲孩子正向成長的同時,又讓自己得到治愈。
孩子的青春期,何嘗不是父母的治愈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