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年齡11歲,是一個小女孩,有點瘦小,看上去像七、八歲。醫生診斷“中度抑郁癥”。已經休學。媽媽為了她想盡辦法.,最后走進了元氏催眠。
小女孩看著乖巧懂事,不跟人說話,沒有笑容,會把自己的好東西分享給大家。但稍微有點不開心,就會發飆,甚至會對媽媽動手。
上課的第二天,她終于從外面走進我們的課堂。但只愿呆在媽媽的身邊。課間大家拉她一起跳舞,她拒絕了。
第三天,大家互相練習催眠技術,小女孩竟然說要給媽媽做催眠。我發現她的聲音很好聽,而且“父式語言”和“母式語言”運用得很到位。于是就表揚了她,并且邀請她給我做催眠。
她扭扭捏捏的為我做了一個簡單的5—0和0—5技術,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她來了興趣,又繼續為我做了一遍。其他助教都拉著她做催眠,小女孩高興地為大家一個個的“服務”,臉上竟然有了笑容,而且還揚著自信。她媽媽背過身偷偷的抹起眼淚,那是開心的淚水啊。
這里要為大家解釋一下什么叫“父式語言”和“母式語言”:催眠過程中語速高亢的為“父試語言”,語速緩慢的即為“母式語言”。熟練轉換這兩種語言是催眠技術的關鍵。
第二個,14歲的女孩H,已經有162,但有點瘦。她也是跟著媽媽一起來的。媽媽當時只說她有抑郁癥,不想上學。
老師為她做催眠前要求她填寫了一份催眠咨詢表,在“解決問題需求”欄里,她填了“解決抑郁問題,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通過筆跡分析,我們看出她對家庭很失望,很怕爸爸,而且情緒特別多。
果然,催眠后她說爸爸經常打她,媽媽為這事經常和爸爸吵架,但卻總改變不了什么,爸爸甚至也會打媽媽。她感覺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意義,如果不是擔心媽媽她早就自殺了。她覺得媽媽可憐又可恨,對自己丈夫的暴行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她也很討厭媽媽。
我們的催眠師先為她做簡單的催眠來釋放情緒,因為,她的這些情緒不釋放出來,很容易把她壓垮。在催眠狀態下,催眠師暗示小女孩把她的憤怒、委屈和壓力握在手心里,然后把它們通通的扔出去。隨著催眠師的暗示,小女孩的手掌越握越緊,指甲都要摳進肉里了,可見她的負面情緒是多么的大。
經過兩天的催眠,小女孩的情緒穩定了很多。學習結束時,為她做催眠的兩個催眠師很心疼她,抱著她哭了。她反過來安慰她們“你們干嘛呀?我沒事的”,好懂事的孩子,真的讓人心疼!
第三個,17歲的女孩Y,五歲時父母離婚,她便陷入了自我封閉的狀態。活潑開朗的她從此變得沉默寡言,上學后成績一直很普通,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媽媽對她很好,雖然再婚后又有了自己的孩子,但總覺得虧欠這個女兒,所以一直都很疼愛她。
女兒的狀態令媽媽很操心,帶著她到處看醫生,醫生說有抑郁癥,一直有吃藥。最近聽別人說催眠能幫到女兒,于是報名學習催眠,成了一個高級催眠師,平時有幫女兒做催眠,但效果總是不那么好。最后想盡辦法終于把女兒送進了催眠學堂,找了另外一個老師幫她女兒做療愈。
催眠狀態下,女孩子終于說出堵在她心里12年的苦:5歲時,爸爸媽媽吵架,怒極的媽媽把一個很大的玻璃瓶摔倒在地,巨大的響聲伴隨著媽媽猙獰的面容深深的植入她的腦海中,隨之破裂的還有原本溫暖的家。這個場景帶給她的顫抖和痛苦,從5歲開始一直伴隨了她12年。媽媽幫她做催眠時,她的潛意識選擇對媽媽隱瞞這個事情,所以媽媽對她的催眠效果不那么好。
當她跟催眠師提到這個事情時,她淚流滿面地說“老師,我一直都想死,這個念頭折磨到我快瘋了。我不敢告訴別人,更不敢告訴媽媽,我好痛苦”。
問題根源找了出來,催眠師幫她處理完這件事情留下的印痕后,再給她賦能,增加力量,并幫她規劃未來:她看到了自己去到心儀的大學的樣子。
三天兩夜的課程,最后一天,她上臺分享,雖然淚流滿面,但她終于笑了。作為助教的媽媽哭了,淚水是幸福的。最后,這個小女孩決定做一個催眠師,在往后余生去幫助更多的人。
第4個,全場唯一的小男生H,15歲,高高瘦瘦的,看樣子很內向,不說話也不笑,瘦瘦的臉總是繃得緊緊的。已經輟學在家兩年了,平時就是窩在家里打機,有個小女友,平時會帶回家過夜。
這次來學習,是因為做助教的姨媽說來學習每天獎勵一百塊。平時跟姨媽的關系比親媽還親。
學習的第一天,他一個人坐得離我們遠遠的,發的資料從來沒打開過,更不要說參加集體的活動了。
第二天上午,一個很活躍的女助教把他拉在身邊做練習,最后還把他推出來扮演個案的角色。我發現扮演叛逆小孩時他嘴角上揚了。下午竟然看到他做起了筆記。
第二天晚上他終于肯接受老師給他做催眠。催眠狀態下,發現這個別人眼中的“壞蛋”,竟然是個很無力量感的人,連握個拳頭都握不緊。
第三天的催眠,老師找到他變“壞”的根源:父母總是吵架,他狠極了這個家,覺得只有自己變壞了才能懲罰到父母。
當老師幫他點燃時間線,看到未來的成功景象時,他咧嘴笑了。喚醒后,他不停的打電話給母親,希望母親答應他上催眠高階課。這意味著他以后也會成為一個催眠師。
這幾個孩子,大部分都是因為小時候的一些心靈創傷,導致慢慢的走向抑郁狀態。而一般的家長都不會知曉個中原因。
著名導演張藝謀,就是因為與鞏俐的婚外戀,而在女兒張末幼小的心靈埋下了怨恨的種子。張末想盡辦法接近父親和鞏俐,并不斷使“壞”,成功地拆散了父親和鞏俐。而她自己第一次婚姻的失敗,也與這件事情有著直接的關系。
張藝謀是有覺察的人,他意識到自己的錯,并一直陪著女兒,包容女兒的叛逆和失敗,陪著女兒一起面對一切,最終幫女兒走出“離婚事件”的傷害,獲得了女兒的諒解。
但很多父母并沒有張藝謀的睿智,他們不把孩子小時候的記憶當一回事,所以,到孩子出現問題時,他們不會覺察到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把孩子害成那樣的。
有句話說得好“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希望家長們都能做個有覺察的人:覺察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覺察到孩子的反常而盡早進行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