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不多,方法具體,
解決案例在最后,您看到了嗎?
期待您的關注、評論、點贊,共同進步!
12歲,七年級,青春的味道熱烈起來,
可作為家長的我們,卻手足無措起來… …
青春期,我們的孩子變得敏感起來,多愁善感又喜怒無常,
剛才還興高采烈,一會兒卻變得低沉失落,情緒就像海上的天氣,變幻莫測
搞不清狀況的家長,甚至不知道用什么語言表達自己的關心,更別說行為上的告誡、批評和規勸了,
這是為什么呢?
寶爸分析,原因如下:
一個概念:“我的”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他首先形成了一個概念,“我的”,
我的秘密,我的朋友,我的事情,我的想法,我的理想,我的安排,我的XXX
開始以我為中心考慮周圍的問題。
兩個區別:家庭、學校
家庭不再是孩子世界的主題,
學校和同齡人成為“意識認同”、“觀念認同”的主要評價來源,
環境改變,新鮮的信息和觀點,開始對自我價值觀初步形成產生影響,
他們不再只是我們眼中的“乖寶寶”。
三個變化:自我、獨立、期望擁有參與權和決定權
“自我意識”開始質的變化,第一次開始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個體”;
獨立的第一步就是得到尊重和認可,
希望一些事情的決定,自己能夠參與,意見也能夠得到認可。
四句口頭禪:
“為什么非要按你說的做?”
“不是你想的那樣!”
“我想試試,沒試過,你怎么知道我不行”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一堆潛在需求:
希望得到有效的知識,例如“性知識”,面對青春期的迷茫和患得患失;
希望得到合理化的建議,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希望得到朋友的認可;老師和同學的認可;
希望自己的觀點得到贊揚,尤其是家人的贊揚;
敏感,不容易接受批評,抵觸說教,討厭空洞的大道理,拒絕理解不了的“為你好”
… …
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呢?
寶爸認為可以借助“打比方,說說別人家的孩子”,來繞開孩子的敏感和抵觸,
把話題轉變到“別人”的身上,這樣的好處很多。
- 家長的回旋余地比較大,產生矛盾的幾率更小;
- 冤枉孩子的幾率減小,還能多了解一些信息;
- 當討論的問題焦點不在自己身上時,孩子就會放松下來;
- 討論別人的事情,大家都會相對冷靜和客觀;
- 來源于討論形成的看法,比直接的“說教”更容易接受,因為結論的形成孩子也參與了;
- 有些問題,需要提前“敲警鐘”,說別人家的孩子,更能接受,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采取方式:
- 可以夫妻兩人的對話,故意讓孩子聽到,與他面臨的情況如果接近,他會愿意聽的;
- 也可以把遇到的問題詢問孩子,尋求幫助,
- 可以直接和孩子討論某種現象
舉例
[微風]面對不理解
“我們單位老朱的孩子,七年級一直進入不了狀態,這馬上進入九年級了才知道,孩子是不喜歡班主任老師,因為受到了冤枉,如果事情發生了,他和家長說一下,現在可能就不是這樣了,真是的,孩子有了難處不先給家長說,多誤事呀”
“孩子肯定有難處,這事情家長也有責任,不能單單埋怨孩子”
“就是就是,豆豆,遇到這樣的問題,要第一時間給我們說啊”
“對,誰都會有不被人理解的時候,說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微風]打架,校園欺凌
“今天,曉明又打架了”
“為什么?”
“還不是班里有幾個孩子,仗著人高馬大欺負人,孩子不服氣”
“這種事情,應該家長去解決,熊孩子背后有熊家長,從根本上解決才是關鍵”
“對,他爸爸和老師溝通后,調了座位,也在班里做了說明”
“他爸爸這幾天到學校去接孩子,預防了再次發生這種事情,孩子現在好多了”
[微風]早戀
“老劉孩子早戀了,他還挺美,和孩子一起討論了起來,這父子倆關系真好”
“這個年齡,被人喜歡說明你優秀,喜歡別人說明是個情感豐富的孩子,很正常”
“就是啊,很正常啊,這也不一定是早戀,應該是孩子之間簡簡單單的好感,老劉和孩子說得很清楚”
“不過人家老劉的孩子也認為他老爸說得對,現在只是好感,朦朦朧朧的,孩子自己知道,現在時間緊,學習任務重,首要的是把學習搞好,到了大學再好好談”
“那是對的,這孩子是個明白人,自己優秀才更有吸引力,更有說服力”
教育,是家長的修煉,貫穿孩子一生,
竭盡所能,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