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談了青春期孩子生理成長和社交環境給他們帶來的苦惱。今天繼續談談叛逆期的孩子抵觸情緒為什么那么大?
我們在探索原因的時候,總會提到“共情”和“聯接”。可是有的家長會說,我們成人的思維模式相差不多已經固定了,我認為我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已經共情了,可為什么他們還是不領情?究竟什么是“共情”?
簡單說“共情”就是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考慮當前的問題,去感同身受他的想法和情緒,實現情緒共鳴。
舉個例子,比如看見孩子做事沒做好,或者沒達到家長期望的標準,父母可能會有好地去幫助,比如建議呀,講道理呀。可是最后發現大道理講了一堆,為什么就覺得孩子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呢?
我們這樣來試想一下,當你正在做飯,你的愛人看到你把水弄灑在廚房的地上,于是對你說:“你做飯的時候能不能小心點兒?和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把水龍頭的水放得那么大,洗菜的時候動作輕一點兒!看你,怎么這么不注意,搞得地上這么多水!……”你的反應會是什么?你一定想著:“這頓飯我不想做了,干脆餓死他算了!”
瞧!沒有人喜歡聽到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話,不舒服的感受會激起人本能的保護機制,想要保護自己——你要么反抗,要么逃避。然而,這不正是我們經常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嗎?
所以,如果你是那個犯錯的孩子,你希望父母怎么對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