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成年了。
與孩子平起平坐,淡然交流
孩子12歲以后,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孩子幾乎什么都懂,只是心智還沒有那么成熟,在遇到挫折或者不愉快時,總會煩躁。就像一個情商低的聰明人一樣,性格比較耿直真誠,涉世不深而已。
由于和母親的熟悉,很容易就把脾氣發到母親的身上。這時候的母親,不能高高在上,什么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什么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什么你還小,你不懂,等等,這些自抬身價的話,傷人心的語言,都不要說。更不能吵架,以火攻火,用命令的口吻讓孩子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只能適得其反。
如果孩子都18歲了,發生矛盾,更不能居高臨下,形成對峙局面。就好像把自己當做一個城堡,讓孩子在城下攻擊一樣,結局多半兩敗俱傷。
最好的做法是,做好自己,自己先心平氣和,自己先有氣度,然后冷靜地和孩子談論問題。尤其是孩子怒氣沖沖的時候,你能微笑面對,并且一語中的指出問題,就像一個氣球,被你一針扎破,氣自然就消散了。
一語中的指出問題,就像一個氣球,被你一針扎破,氣自然就消散了。
當然,能達到這樣的境界,能一針見血指出問題,需要作為父母的我們,不斷緊跟時代,不斷學習充電,不斷了解孩子們的世界,一方面是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才能更好地和孩子交流。
只有真正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
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榜樣,榜樣的力量無窮
孩子十幾歲,作為父母,一般都四十不惑,在這個年齡,大多數人選擇了碌碌無為,過一天是一天。但卻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對孩子來說不公平,我們都不努力,為什么指望孩子呢?我們要求孩子每天不能看手機,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怎么去要求孩子呢?
曾看到這樣一個事例,一對父母下午三點以后,不再看手機,為什么?因為他們下午3點多就要去接孩子放學,他們不想在孩子面前看手機。他們在孩子面前要么做家務,要么看書,要么運動,孩子跟著父母,形成了良好的習慣。這樣的父母和孩子有矛盾時,孩子們往往都愿意聽父母的話,因為他們覺得父母就像書一樣,是智者,是百科全書。
假如你天天看手機,玩游戲看抖音,經常地懶惰,什么看書學習,一點兒也不沾。孩子看在眼里,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心里,當你和孩子發生矛盾時,你想想,孩子會尊敬你嗎?孩子很可能會看不起你,特別是孩子十幾歲時,懂得了很多之后,你無法再騙他的時候,你在孩子心中分量只是一個家長,沒有了權威和偉大。這樣的情況下,矛盾比較難以化解。
盡管,你是他的母親。
四十多歲,還很年輕,還可以努力一次,為了孩子,更是為了自己,一舉雙得,何樂而不為?我現在每天晚上都寫字,不停地寫,就是想給孩子做個榜樣,就是想以身作則。我們的孩子上初一,相對來說,矛盾比較少,即使有,談談心,就可以解決了。
給孩子做出榜樣,榜樣的力量無窮
做好自己,才可以正確地引導孩子
和十幾歲的孩子發生矛盾,如果真的是自己的錯,要主動真誠道歉,并告訴孩子自己錯在哪里,為什么。如果是孩子的錯,在做好自己的基礎上,正確地引導孩子,就容易多了。
引導孩子的時候,讓孩子做選擇題,給孩子一個緩沖的時間,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孩子要玩游戲,你大聲制止,不如讓他選擇。比如,你告訴他,你是選擇玩無意義的游戲,還是玩一會兒游戲再看書?對于這兩個選項,孩子很容易選擇后者,因為孩子也知道一直玩游戲不好。孩子選擇了第二個,玩一會兒游戲再看書,這玩一會兒游戲,就是給孩子的緩沖時間。孩子玩完一局或者告一段落時,你要及時地給孩子送一杯水,和孩子聊聊天,然后再委婉地告訴他,一個老人與一條大魚搏斗了幾天幾夜,想不想看?我可看過兩遍了,真的很精彩。
引導時候,一定要有耐心,一次不一定成功,多幾次,孩子自己可能都不好意思了。另外,作為父母,也要做出表率,不能讓孩子看書,自己看電視或者玩。自己也與孩子一起努力進步。
引導孩子時,要巧妙,不能蠻干。
引導孩子時,要巧妙,不能蠻干。
比如出去旅游,孩子想喝飲料,買一瓶就可以,可孩子想買四五瓶。你不要急于反駁,先答應孩子,買下四五瓶,但讓孩子背著它趕路或者爬山,等孩子親身體驗了,這么多飲料的沉重而又不需要的時候,下次自然不會要求這么多了。
再比如,周六一天干什么呢?你不引導孩子,孩子可能玩一天的游戲,如果你提前讓孩子制定一個全家人的周六一天的計劃,讓孩子做大人,可能結果就不一樣了。
結語:對于青春期懂事的孩子,父母與其發生矛盾,要想化解,先要做好自己,控制好自己,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與孩子對等的身份去談心。盡量從平時做起,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這樣在化解矛盾和引導孩子的時候,更有說服力,再加上一些巧妙的辦法,孩子自然會走上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