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指的是一種在與他人交流時,能深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能將心比心,體驗對方的感受,并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的能力。
小故事
「第一次溝通」
媽媽:“我非常想跟你聊聊,關于上學的事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女兒:“不知道。”
媽媽沉默。思考一下,說:“你看,馬上就要高考了,有什么困難我們盡量幫助你,只要你堅持到高考就可以。”
女兒:“我不想去上學。”
媽媽(情緒激動):“你不上學怎么辦呀,現在社會壓力這么大,好多大學生畢業都找不到工作,你將來怎么養活你自己呀?”
女兒沉默。
「第二次溝通」
媽媽:“我非常想跟你聊聊,關于上學的事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女兒:“不知道。”
媽媽已有準備,她慢下來,情緒平穩,看著女兒,試圖理解她。她突然想到了自己高中畢業時也糾結了一段時間,不知道是去工作還是繼續讀書,當時真的很困惑,不知道該怎么辦?她突然抱住女兒,說:“我想起我高中時也有一段時間不想上學,我能理解你了,你可能真遇到了難處,而不只是去不去上學這件事。”
女兒看著媽媽,眼淚簌簌地流了下來,用力抱緊了媽媽。。。
專家分析
這位媽媽第一次也真的很想跟女兒交流,也很想幫助她,可是好像真的很難。是什么讓她們的互動是這樣的?從對話中,我們看出她們都在表達自己想要的,媽媽想讓女兒去上學,她所有的語言都是圍繞著這個目的。女兒就是很直接的表達“不想上學”。如果媽媽仍然是找其他武器來讓女兒“上學”,還是沒有用的。所以,她們之間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有效地溝通。如果媽媽換一個思路,先把自己的想法放心,去關心一下在女兒不想上學的背后是什么呢?學習壓力?同學矛盾?學校管理方式?家庭關系影響?抑郁情緒?等等,也許只有女兒才知道,或者她自己也不知道。那么,這段對話就變成了交流,女兒就不再那么抵觸。
可是,如果家長急于去“引導”,用自己的想法改變孩子的想法,孩子肯定會很抵觸。所以,所謂溝通,就是要多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多從情感層面去“溝通”,少些“引導”,想“引導”就沒法“溝通”。何不妨陪孩子一起往前走走,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感受和顧慮,家長對孩子有了共情的能力。
家長可以做如下理解:共情能力指在人與人交流中表現出的對他人設身處地理解的能力。現在親子溝通發生障礙是很常見的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親子雙方共情能力不夠。套用心理咨詢中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的原因,親子溝通中共情能力不夠,會導致以下后果:
1、親子雙方對對方感到失望,認為對方對自己不理解、不關心,因而孩子對父母停止自我表達,父母對孩子出現指責。
2、親子雙方覺得受到傷害,認為對方沒有設身處地理解自己,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自己對,對方錯,并糾結對與錯。
3、影響孩子在成長中自我探索:父母過度限制孩子的想法和行為,自己為孩子鋪好路,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走就好,對于孩子探索自己的成長認為是“不聽話”、“叛逆”。
在家長對孩子的共情中,還要做到的一點是,要信任孩子。很多家長特別怕孩子學壞,其實是源于對孩子的不信任,不信任孩子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不信任孩子有約束自己的能力,也不信任孩子自己有越來越好的信念。所以,信任孩子會越來越好,家長才能夠盡力去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知道,他要對自己負責,他的所作所為,將來都是他們自己要品嘗美好的果實和承擔糟糕的后果,這樣,他們才會自主地努力學習,努力提高自己,長大后就有可能成為社會的骨干力量,為社會,為家庭奉獻力量。要對他們多鼓勵和給予美好的期盼,比如,可以對孩子說,“孩子,你要好好學習,將來做個好醫生或者好軍人或者??????,就可以幫助很多很多人了。”
反過來,孩子越是能自己負責,家長越能信任孩子并放心地對孩子放手。如此,才能共同創造良好的親子關系。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發揮孩子的特長,如果想做到,就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想法,這就需要親子間良好的溝通。如果想要良好的溝通,就需要良好的共情能力,以避免以上三點溝通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