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不見想,見面掐”成了孩子青春期階段的真實寫照。最近的熱播劇《少年派》中,王勝男和林妙妙的母女矛盾讓網友紛紛表示“這也太真實了吧!”而爭吵的結局就是母親焦慮,孩子委屈,兩敗俱傷。
其實王勝男背后代表的是一群被孩子“氣出內傷”的家長,他們一邊心疼孩子,一邊打著為孩子好的幌子,倚老賣老,“命令孩子”,還擔心一個不小心激到孩子,讓孩子從叛逆走向歪路。今天,親媽學堂就好好和您聊聊如何應對孩子的青春期叛期,學會和孩子和平相處。
“叛逆”很正常,家長們究竟怕個啥?
一提孩子“青春期叛逆”,家長們的火氣就蹭蹭往上冒,吐槽自家孩子的話可以繞地球兩圈。別以為就您家孩子忽然間不聽話了,動不動就惹你生氣,今天我為各位家長總結出最典型的代表,看看這究竟有多正常!
第一,懶。孩子一回家就往床上一躺;吃完飯,碗一放就回屋;衣服一脫,下一道“幫我洗了”的圣旨,甩手就走……諸多“罪行”,真是罄竹難書!
那么,家長們在抱怨孩子不做家務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些毛病是怎么來的呢?這歸根結底是一個習慣養成的問題,只不過是在孩子青春期全面爆發。之前家長會認為孩子還小不做也罷,亦或命令孩子一下就可以了,而現在突然發現孩子學會“唱反調”了。
第二,不懂事。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家長們漸漸發現,原本聽話的孩子不再那么熱衷參加家庭聚會了,他會選擇和朋友出去吃小攤,卻不愿見七大姑八大姨,吃山珍海味;有時候家長只是提醒孩子下雨帶傘,一句“不用管我”就跑出去了;原本樂于和你睡覺的孩子,卻悄悄鎖上了房門,家長僅僅是將洗好的衣服放回衣柜,孩子一句“誰讓你進的”,讓你恨不得將這熊孩子回爐重造。
其實,青春期叛逆只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與家長的習慣性思維沖突的結果。一個有自己獨立生活圈的孩子,有選擇和誰一起吃飯的權利,也應該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家長們既然覺得孩子都長大了,這些小事就應該放手,不該過問太多的事就不要多嘴,孩子還會認為你把他當傻子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
第三、說變臉就變臉。剛才還好好的怎么又倔起來了?有些家長火爆脾氣藏不住,不分場合的開始說教表演,其實這些在孩子眼里這就是一場戲。這時,無論你如何義憤填膺的訴說對他的不滿,孩子都一句話聽不進。家長強勢的態度讓他丟了面子,才是孩子越來越犟的根源。
孩子青春期叛逆,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家長們在焦慮吐槽孩子的行為是如何傷人的時候,是否有想過自己的問題呢?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想解決青春期沖突家長首先要從自身查找問題。
問題1 溝通太少,交流的范圍僅限于學習。
在《少年派》中,王勝男算得上是焦慮家長界的精英代表了,打個電話句句都要在學習上劃重點。林妙妙來例假,明明擔心身體偏要以影響成績為借口找學校老師,害得全班同學都知道;妙妙考了倒數第一,明明心里清楚孩子的壓力,還要句句扎心,戳的可是自己的親娃!
很多家長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明明母子一場,日常對話最高峰竟然是孩子學習退步、不聽話時候的說教。平時不交流,一溝通就是吵,擱誰誰受得了?
問題2 家長永遠是對的
“我是過來人,能不知道你?”、“聽我的,我都是為你好,我還能害你?”、“行啊!我教你怎么做不聽是吧?行!我不管你的,愛咋咋地!”聽聽如此強硬的話,別說是孩子,放在大人身上也得緩一會。
其實,家長給建議的時候采用命令的語氣,會讓孩子獨立人格受到挑戰,原本孩子覺得你的意見是對的,但是由于過于“大家長主義”,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四個大招陪你和孩子一起度過青春叛逆期
知道了家長的問題,咱們就開始完善自己吧!畢竟是親生的!
首先,家長們請學會放平心態。不要給孩子心理暗示叛逆究竟有多嚴重、多可怕,叛逆不過是孩子青春期階段的正常階段,本來沒那么可怕的事情卻在家長的反反復復的強調和打壓下硬生生變成了天塌的“大事”了。
遇到性格原本倔強的孩子,在和孩子說他的問題前,家長可以試著和孩子講自己叛逆的事情。說說自己初戀時的笑話,講講自己不寫作業被老師抓包的情況,讓自己從身居高位的家長變成平易近人的朋友。這樣,孩子就會漸漸放下內心的戒備,明白自己的早戀、不寫作業只是一件區區小事,無需對家長豎起高高的心墻。
其次,家長應該學會適時放手。
既然覺得孩子已經長大了,以一個半成年人要求孩子,就放徹底點。孩子什么時候刷牙,什么時候穿裙子,就不要命令他了。這時候適當的放手不僅可以減少自己好心不得好報的堵心生活還可以教孩子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對自己負責。在孩子猶豫的時候告訴孩子“我相信你”。
再次,請少給孩子貼標簽、嚴禁雙標。
各位家長要知道,自家的娃是獨一無二的,標簽貼多了,保不齊孩子真的就變成這樣了。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別給孩子下定義:“哎,我就知道你不行。”“看你邋遢的!”
這個時期,孩子更在乎的是自己與眾不同的優點和微不可見的小毛病,多多鼓勵孩子,給孩子一個改掉壞毛病的過程。每次和孩子提出意見的時候,先自我審視一下,看看自己做到了沒,家長因為孩子玩手機,罵了孩子半個小時,結果自己每天就是坐在那里看手機,這也說不過去,給孩子建議的同時,首先要自省,會不會是因為自己給孩子做了一個壞榜樣。
最后,關心要滲入細節,打持久戰。
孩子心智已經接近成年人了,你的變相關心,孩子心里會很明白,所以不用太過于傷心孩子的嘴硬。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宣泄的機會,等孩子冷靜下來。但是,各位家長也要注意,這將是一個持久戰,家長要做出最大努力來克服掉不斷出現的矛盾點。
早起的“早安”,默默放在書包里的雨傘,一句“學習辛苦了”,飯桌上半小時的八卦,爭吵后的主動溝通……這些小細節都在告訴孩子,家長在無時無刻的愛著自己,不會因為自己無法控制情緒、成績下滑、有了喜歡的人等種種“不聽話”的行為而不再愛他。
“叛逆”不可怕,“青春期”不是洪水猛獸。想改善親子關系,只要愿意開始,任何時候都不會太晚!每個家長都是從青春期一路走來的,我們應該更明白孩子心中千回百轉的小心思,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沖突,家長更多的是要學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孩子一起和平走出青春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