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她兒子今年16歲,才上高一。前幾年兒子還比較聽話的,學習也用功,讓他上什么補習班都乖乖地上。可是自打上了高中之后,兒子跟他們的關系就越來越僵硬了。
做事拖拉,不聽話,還叛逆得很,總是跟他們頂嘴,管都管不住。
這位母親對此非常苦惱,因為她壓根想不出來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我們管他不也是為了他好嗎,成績下降得那么厲害,以后怎么考大學?”
“給他報補習班也不去,給他買輔導書也不看,整天凈想著打游戲!”
“真是太不聽話了,怎么罵都沒用,一點兒上進心都沒有。”
說起兒子,這位母親有一肚子的不滿。
我看著她的信,反而理解了他們家孩子為什么越來越叛逆。
很多時候,父母都把教育孩子想得太理所當然的,覺得只要是為了他好,就能養出一個聽話懂事、積極向上的好孩子。
但其實,這種自以為“為了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為什么孩子越來越叛逆,為什么孩子跟父母越來越不親近?
我們總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覺得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可實際上,犯了這三個錯誤的父母,要負大半的責任。
1
盲目比較
有一部分父母,總免不了有個毛病——熱衷于比較。
他們似乎無時無刻不再攀比,自以為這種比較是為了孩子好,督促孩子上進,卻沒想過,這樣的比較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心理負擔。
比較,是沒有止境的。
電視劇《貓的孩子》,說的就是一個關于攀比的故事。
主人公阿衍是一位普通的高中生,一次家庭聚會上,親戚炫耀自家兒子考上了醫學院,女兒得了了NYU的獎學金,最小的一個還進了北大法學系。
而阿衍,他什么也沒有。
父母因為阿衍的無能而感到羞愧。
回家之后,他們不顧阿衍的感受,天天地拿堂哥堂姐的跟他比較,讓他必須考滿分,拿高學歷。
父母日復一日的逼迫,終于將阿衍逼得精神失常。
電視劇里的故事將父母和孩子的矛盾放大了,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攀比的確是存在的。與其說這是對孩子的愛,還不如說這是父母將自己的好勝心強加在孩子身上。
父母需要孩子拿出一份好成績,這樣他們在親戚面前才能更有面子,在同事面前才能更有底氣。
他們的好勝心,讓他們迫使孩子必須拿個好成績,不能低人一頭。
但他們忘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也有自己不擅的一面。拿別人的優點跟自己孩子的缺點相比,折磨的究竟是自己,還是孩子?
適當的比較,的確能促進孩子的成長。
但盲目的比較,則會引起滿滿的負能量。
思想大師奧修說:
“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較。”
深以為然。
與其盲目攀比,讓父母和孩子都陷入低潮,不如更換一下心態,讓孩子自由發揮。
退一步,往往才能收獲一份意外之喜。
2
橫加干涉
電視劇《知否》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觀點: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總是習慣為孩子考慮得面面俱到,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小到買什么衣服,大到進什么學校選什么專業。
當孩子的行為偏離了他們的設想,那么父母的干涉,也隨之而來。
我的鄰居就是這樣一位干涉孩子的母親。
她女兒喜歡網球,打小就是看著李娜的網球比賽長大的。可是鄰居覺得打網球太苦太累,又不淑女,強令女兒報了鋼琴班。
小姑娘不喜歡鋼琴,學得也不好,鄰居卻覺得她是在跟自己慪氣,放了狠話讓她學不好就不用回家了。
前段時間我才知道,那小姑娘確實把話聽進去了。
打那兒之后她就沒有再回家,周六周末也都住在學校里,補習班也不去,電話也不接,拒絕再跟父母交流。
鄰居后悔不及。
其實,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都很常見,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恨不得將孩子拴在褲腰帶上看著管著。
他們有著一句天然的借口:“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所以,做父母的總能理直氣壯地干涉孩子的興趣、選擇、工作,甚至是婚姻和生子。
但是他們忘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
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不是一個令人擺布的機器;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被人拒絕了也會沮喪傷心。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他們需要獨立,更需要尊重。
要知道,插手得越多,未必會對他們好。
新加坡國立大學心理學系研究者曾發現:
父母干涉多的孩子常過分挑剔自己,相對不自信,且會隨年齡增長而加重,增大了他們患抑郁或焦慮癥的風險。
所以,做父母的避免橫加干涉,不僅僅是對孩子的尊重,還是對孩子人格的塑造。
不要讓我們的隨意干涉,毀了孩子的一生。
3
遇事責備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孩子受傷父母的第一反應是責怪而不是安慰孩子?”
這個問題,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很多時候,不管孩子做了什么,有沒有做錯,父母總會下意識地先責備一頓。
每次路過樓下的廣場上時,我總能聽到各種各樣小孩的哭嚎,還有家長的責罵。
孩子走路的時候摔倒了,家長會罵:“讓你不好好走路,活該!”
孩子跟小伙伴生了口角,家長會第一時間趕過來責備孩子:“趕緊道歉!”
孩子想留下來多玩一玩,家長會擰著他的耳朵教訓:“一天到晚就想著玩!”
在親子關系中,有一句看似是真理的話,“愛之深,責之切。”
大多數時候,父母的責備都是不分青紅皂白的,他們習慣了用責備來表達自己說不出口的愛。這或許只是出于習慣隨口一說,但責備得過多,往往會讓孩子產生畏懼心理。
犯錯之后,他們想的是瞞著而不是告訴父母,生怕他們知道了,會責備,會懲罰。
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案子:9歲男童因打破學校的一塊玻璃,留下遺言后,從17樓跳下自殺。
我們難以想象,在決定跳樓之前,小男孩兒經歷了怎樣的心理折磨。
在我們看來,這不過是一塊小小的玻璃,但是在他看來,這就一枚隨時都會觸發的炸彈。
一旦被父母知道,迎接他的必定是嚴酷的責罰。
就因為這個,一個鮮活的生命消失了。
孩子是敏感的,父母的每一句責備,都會被他們放在心上。
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既沒有足夠的閱歷,也沒有冷靜的思維,他們很容易被父母的情緒所影響。
父母盲目責備,非但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下一次遇到事情之后,孩子更容易選擇隱瞞,而不是坦誠相待。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他們總是用盡一切來為孩子鋪平道路。
但是有一點我們也要注意,愛孩子,并不意味著理解孩子。
盲目比較,固然滿足了父母的好勝心,卻犧牲了孩子的自信心;
橫加干涉,固然實現了父母的掌控欲,卻帶走了孩子的進取心;
遇事責備,固然彰顯了父母的威嚴地位,卻也傷害了孩子敏感的心靈。
這三個原因,正是孩子出現叛逆跡象的罪魁禍首。
問題是,許多父母尚且沒有醒悟過來,仍舊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在不當的教育方式中,一往無前。
舒天丹說:“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養好花。”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降生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是他們最初的老師,也是他們最直接的引導。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著,莫大的影響。
不要打著愛他的名義做傷害他的事,回過頭來還要問自己都那么關心他了,為什么孩子還會越來越叛逆。
這樣的問題未免太傻,也太遲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