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拉心理學家在其著作《兒童人格教育》中曾提到,一個有磨蹭拖壞習慣的孩子,是因為在他的背后總有一個會為他們收拾殘局的人。
相信不少家長都有發現,自家的孩子做事總是愛磨蹭、拖拉,自己這頭著急忙慌,娃那頭不為所動、慢慢悠悠,實在是可以用令人頭大來形容。
在應對孩子的磨蹭,不少家長可能會無意識地直接采取了威脅、吼叫的方式,想要去制服娃,但事實上他們依舊很難改變,下面跟著幸孕姐一起來了解原因和解決的辦法吧。
孩子磨蹭的原因
1、沒有形成時間觀念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人類對于時間觀念的形成,只有當大腦的推理能力發育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產生。
而在《你的親子關系價值千萬》中作者指出,孩子在8歲前有一部分的磨蹭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時間觀念較差,尤其是對于年齡較小的娃,在他們眼中五分鐘和十分鐘沒有多大的區別。
兒科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后發現,孩子在3歲左右,會萌生出時間的模糊概念,在7歲的時候才會逐步出現時間概念。
2、父母的溺愛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做事磨蹭拖拉,就忍不住想要替他們完成,如喂飯、收拾房間、穿衣服鞋子等,認為這樣下去娃不知道啥時候能完成,然而這樣很可能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
就連之前看的一部電視劇中《虎媽貓爸》中的女強人畢勝男,在看到女兒寫作業過于磨蹭拖拉時,甚至忍不住直接替孩子寫了作業。
奧利拉心理學家在其著作《兒童人格教育》中曾提到,一個有磨蹭拖壞習慣的孩子,是因為在他的背后總有一個會為他們收拾殘局的人。
父母若是看到孩子磨蹭,就直接替他們完成,會導致娃的責任意識難以形成,甚至會想著自己要是完成不了,爸爸媽媽也會幫助他來完成,長久下去,依賴的事情會更多,磨蹭的習慣也會越來越嚴重。
3、父母的嘮叨
數據統計調查發現,孩子對父母印象中嘮叨和催促,一直排名第三。
心理學家認為,一件事情,如果說得次數、話語過多,會導致被說者更不愿意去做,甚至還會出現煩躁、不耐煩的情緒。
因此,孩子在面對父母嘮叨的時候,常常會以不妥協、不合作等磨蹭拖拉的方式,來反抗爸爸媽媽對于他們生活和思維的管束。
孩子愛磨蹭,吼叫有用嗎?
答案是:沒有用。
這是因為吼叫的方式,屬于一種情緒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一種教訓,而并非教育,如果家長吼叫過后,孩子還沒有加快自己的速度,那么很可能造成情緒再次上升一個高度,接著又是一輪吼叫、呵斥,然而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即便是孩子暫時聽話了,也只是因為不想讓爸爸媽媽生氣而已,而自己錯誤的原因根本不知道,甚至會對親子關系造成傷害。
三個關鍵詞,化解孩子磨蹭的壞習慣
1、榜樣
家長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榜樣,做事情不磨蹭拖拉,講求速戰速決,在潛移默化中去影響孩子,讓娃養成良好的習慣,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2、規則
家長們如果希望孩子養成某種良好的習慣,就可以給他們設定一些規則,如你在30分鐘內寫完作業,可以獎勵你看十分鐘的電視;你好好吃完飯,可以獎勵你一顆糖果等。
這樣就可以鍛煉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更聚精會神,更專注完成手頭上的事情,逐漸改掉磨蹭的壞習慣。
3、時間觀念
時間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東西,想要讓孩子去建立這種觀念就有點困難了,這時候需要家長去幫助他們建立,可以從一天開始認識,如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夜晚等時間段。
另外,還可以通過時鐘來告訴孩子,時、分、秒及之間的轉化,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事情來計時,如寫字、刷牙、背單詞等流失了多少時間,讓他們感知時間的變化,逐步讓娃建立時間觀念。